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中国国民党 - 维基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党旗
中国国民党党徽

中国国民党党旗
中国国民党党徽

主席
马英九

荣誉主席
连战吴伯雄

秘书长
林中森

成立时间

解散时间
{{{解散}}}

总部地点
中华民国台北市中山区八德路二段232-234号

党员人数
约1,090,000人2011年

国会席次

议会席次

政治立场
三民主义
反共主义
中华意识
中国民族主义
保守主义
中间偏右

国际组织
国际民主联盟

网站
http://www.kmt.org.tw/

收听本条目详细信息

播放声音

在媒体播放器播放/在浏览器播放

有声维基百科

此录音根据2012年1月18日的版本,以普通话录制。它不会因条目后续的修订而自动更新。(语音帮助

更多有声条目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国旗 中华民国国徽

本条目所属系列:
中华民国政治及政府

显示▼隐藏▲‎











中国国民党(原名威妥玛式拼音Kuomintang[1];简称国民党KMT英文可直译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所创建的中国原生政党,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兴中会,而后分别为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并于1924年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从民国17年(1928年北伐成功起,至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国共战争中失利,撤守至台湾后,直至李登辉执政时期结束为止,一直是中华民国的执政党。因民国89年(2000年总统选举败选,该党首次成为在野党,后在民国97年(2008年)透过总统选举重新赢得执政权。

目录

[隐藏

[编辑] 政治理念

政治主张:

[编辑] 两岸关系立场
  • 蒋中正总裁时期:中国国民党主张以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进而光复大陆国土。
  • 蒋经国主席时期:前期仍维持先前蒋中正总裁“反攻大陆”的主张,后期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政策。
  • 李登辉主席时期:放弃汉贼不两立原则,改寻求双重代表权,在国际上采取务实外交。设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和确立国统纲领,以“和平统一”为政策。
  • 连战主席时期:中国国民党主张“国共和解、停止对立”。
  • 马英九吴伯雄主席时期:中华民国自1912年起即为独立国家[2]马英九上台后,主张不统(任内暂不谈统一)、不独(绝不搞台独)、不武(不主动以武力挑衅),近来并将此三不主张进一步连结到“现状”,不仅视此三不为政策主张,亦视其为对现状的描述。
[编辑] 未来展望

中国国民党在2008年总统大选重新执政后,其主要施政方针为振兴经济(尽可能实行两岸三通、开放大陆投资、大陆客来台观光)以及维护台湾民主。而在两岸关系上,中国国民党宣称在不伤害中华民国既有权益、促进了解与互利的前提下,持续透过国共论坛平台与中国共产党对话,以增进与大陆在经济上的交流互动,降低两岸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编辑] 发展历史

孙中山总理,为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之首,也是中国国民党的核心人物。

蒋中正总裁,在孙中山总理于民国14年(西元1925年)去世后长期处于中国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国民党第6任(现任)主席马英九,亦为现任中华民国总统。

光绪20年(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成立,在中国国民党的传统中,将兴中会至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历史视为一脉相承,故以兴中会成立的清光绪20年(1894年)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创党之年,而创党日(党庆)为11月24日。

中国国民党自立党以来,为因应时势变化,多次实行党的改造。随着中华民国在中国历经革命开国讨袁护法二次革命、东征、北伐统一、展开训政十年黄金建设时期剿共八年抗战、参与创建联合国制宪行宪、直到其后因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大败,退至台湾。

退至台湾后,宣示将台湾建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为目标,且为了稳定社会,消灭对于三民主义推行不利的因素,因此对于台独与共党等叛国份子进行取缔,但也造成遭到各界诟病的“白色恐怖”。近来,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认为“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两岸和平的最佳阐述,也是两岸寻求进一步关系前的最高指导原则。民国96年(2007年),修改党章,首次将“台湾”写入党章并删除中国统一等文字,宣示“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在民国17年(1928年北伐胜利后到民国89年(2000年)之间,一直是中华民国的执政党,但于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失利后成为在野党,在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获得胜利后再次成为执政党

[编辑] 革命草创时期
[编辑] 大陆发展时期
[编辑] 台湾发展时期

[编辑] 中央党部的迁设

民国37年(1948年)行宪国民大会期间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位于首都南京市。

旧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国民党在民国38年(1949年)退至台湾后使用此地作为中央党部,民国95年(2006年)6月12日搬迁后转售予长荣集团张荣发基金会作为公益用途使用。

八德大楼:现今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位于台北市中仑

[编辑] 党务组织

中国国民党的党务组织(通称为“党部”)架构,主要分中央委员会[5](即中央党部)、级委员会、级委员会等三级。

中国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代表大会,每2年召开一次,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行使职权[6]。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职务,并对其负责,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关[6]

[编辑] 中央组织架构
[编辑] 现任领导成员
参见: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民国100年(2011年)1月19日至今
[编辑] 历任党秘书长

以下为国民政府迁台以来的历任党秘书长

[编辑] 概况

自创党以来,中国国民党一直是中华民国的主要政党。

民国89年(2000年)3月,国民党提名连战与萧万长搭档角逐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选举,但因宋楚瑜反对李登辉而被迫脱党,独立参选,造成国民党的分化而败选(宋楚瑜所获票数远多于连战),也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50余年的主政;但败选后仍是立法院第一大党,并与宋楚瑜所领导的亲民党联手占有国会过半的控制权,使少数执政的民主进步党面临“朝小野大”的政治情势,常常陷入政策无法推行的困境。

民国93年(2004年)3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档角逐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总统大选,民进党陈水扁吕秀莲以0.228%的微弱差距连任成功,击败选举前普遍受多数媒体看好的泛蓝候选人连战和宋楚瑜。选举前一日发生的三一九枪击事件是否自导自演,对于选举结果是否产生影响,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民国94年(2005年)7月,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以党员直选方式当选国民党主席。民国96年(2007年)1月,马英九表示本土化与党名无关,不需更改党名;2月13日马英九因台北市长任内的首长特别费中被以贪污罪嫌起诉(后一审、二审、三审定谳皆无罪),而辞去国民党主席,并宣布参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大选。主席由副主席吴伯雄代理,并于4月7日主席补选时,再以八成七的高得票率击败对手立委洪秀柱,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民国97年(2008年)3月22日,国民党马英九、萧万长以765万余票(58.5%)击败对手民进党谢长廷苏贞昌的544万余票(41.55%),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隔年(2009年)7月,马英九在党主席选举中获得连任。

[编辑] 中国国民党的分裂

中国国民党成立以来,发生几次分裂:

  1. 孙中山逝世后,多年在各党派当中活动的共产党地下党员所触发的严重分歧。
    1. 民国14年(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张继等12名反对容共的国民党右派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在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会后,他们在上海另立中央,形成西山会议派
    2.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中正带领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南京,与武汉的汪精卫党中央因处理中国共产党问题而起短暂分裂,另立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后来汪精卫亦清共,9月宣布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亦称宁汉复合)。
  2. 民国17年(1928年)初,国民党左派谭平山章伯钧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以邓演达为总负责。民国19年(1930年)8月9日,邓演达1930年,邓演达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民国24年(1935年)11月10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民国36年(1947年)2月,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
  3. 民国27年(1938年),汪精卫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副总裁身份,带着周佛海等一帮国民党亲日派大员,逃到越南河内
    1. 民国28年(1939年)他在上海秘密召开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中央斥其为非法)。
  4. 民国37年(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再次分裂,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和目前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并无主从关系。
  5. 民国82年(1993年),因统独争议,黑金疑云,以及对当时党主席李登辉的诸多不满与其台独路线的不认同,中国国民党的党内非主流派,与以中国国民党新生代为主的党内次级团体“新国民党连线”另行组成“新党”,以赵少康王建煊等为首。
  6. 民国88年(1999年),前民选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因政策路线岐异,与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李登辉分道扬镳,自行参加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后因泛蓝分裂选举失利,部份党员退出中国国民党,于民国89年(2000年3月31日另行组建“亲民党”。
  7. 民国90年(2001年),部份主张台湾本土化及亲李登辉的党员,在遭开除的前党主席李登辉与前内政部部长黄主文等人的带领下另外组成“台湾团结联盟”。

以上的分裂除西山会议派宁汉分裂后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回归国民党中央,及宁汉复合后南京、武汉两国民政府重新统一外,其余的分裂时至今日都还在“分裂中”。分裂后的各派系其理念与原始国民党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相似。其中:

[编辑] 连战访问大陆之行

主条目:2005年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民国94年(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作为中国国民党撤退至台湾56年后,首位返回中国大陆的党内最高领导人,连战此次访问行经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四座城市,并在北京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会面。后于5月3日返回台湾

虽然泛绿阵营称连战此行为“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中国国民党不承认所谓的“第三次国共合作”。

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道:“我这次到大陆来访问,来得不易,因为有人质疑,甚至批判,认为我这次访问代表第三次的国共和谈,‘说’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那个台下面应该还有一个独字。”

[编辑] 大事纪要

位于美国旧金山华埠的中国国民党驻美国总支部

以下提及如总理总裁主席等职务,无特别指名者,均为党内职务。

  • 清光绪20年(1894年):兴中会成立。
  • 清光绪31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党成立。
  • 民国3年(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
  • 民国8年(1919年):孙中山恢复和改组旧党为中国国民党,并被推选为总理。
  • 民国12年(1923年):同意苏联联俄容共”要求。
  • 民国13年(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中正为军校校长,党内开始培养军事人才和武装力量。
  • 民国14年(1925年):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逝世。
  • 民国15年(1926年):蒋中正率领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行动。
  • 民国16年(1927年):清党,结束“联俄容共”,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结束,成为全中华民国的执政党。
  • 民国25年(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促成“国共联合抗日”。
  •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军全面侵华,八年抗战爆发。
  • 民国27年(1938年):推选蒋中正为中国国民党总裁。
  • 民国34年(1945年):八年抗战胜利。
  • 民国35年(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
  • 民国36年(1947年):中华民国行宪,举行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选举。
  • 民国37年(1948年):民国37年(西元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总裁蒋中正与李宗仁竞选中华民国首任总统、副总统,当选。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
  • 民国38年(1949年):国共战争中戡乱失利,总统蒋中正引退,李宗仁代总统。
  • 民国38年(1949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拨迁至台湾台北市,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指1949年1987年间在台湾发生白色恐怖的历史。
  • 民国43年(1954年):195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总裁蒋中正与陈诚选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49年(1960年):196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总裁蒋中正与陈诚竞选中华民国第三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55年(1966年):196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总裁蒋中正与严家淦竞选中华民国第四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61年(1972年):1972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总裁蒋中正与严家淦竞选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64年(1975年):总裁蒋中正逝世,严家淦继任中华民国总统。
  • 民国65年(1976年):增设“主席”一职,由蒋经国担任首届主席。
  • 民国67年(1978年):197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主席蒋经国与谢东闵竞选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73年(1984年):198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主席蒋经国与李登辉竞选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77年(1988年):主席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
  • 民国77年(1988年)7月:李登辉当选为第二届主席。
  • 民国79年(1990年):199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主席李登辉与李元簇竞选竞选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85年(1996年):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主席李登辉与连战搭档竞选中华民国第九任(首次直选)总统、副总统,当选。
  • 民国89年(2000年):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连战与萧万长搭档竞选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副总统,落选;是为该党执政七十余年来首次下野。
  • 民国90年(2001年):举行首次主席党员直选,连战当选为第三届主席。
  • 民国93年(2004年):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档竞选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总统、副总统,落选。
  • 民国94年(2005年):主席连战出访大陆,为民国38年(西元1949年)12月后首位踏上中国大陆的党内最高领袖。
  • 民国94年(2005年)7月:马英九当选为第四届主席。
  • 民国94年(2005年)8月:增设“荣誉主席”一职,敦聘前主席连战为荣誉主席。
  • 民国96年(2007年)2月:马英九因特别费案起诉而辞去主席职务,转由第一副主席吴伯雄代理主席。
  • 民国96年(2007年)4月:举行主席补选,吴伯雄当选为第五届主席。
  • 民国97年(2008年)1月: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取得超过七成席次,加上泛蓝盟友则超过四分之三席次。
  • 民国97年(2008年):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马英九与萧万长搭档竞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当选,于5月20日就职。
  • 民国97年(2008年)4月12日:萧万长与胡锦涛博鳌亚洲论坛会面并举行会谈。
  • 民国97年(2008年)5月26日:主席吴伯雄出访中国大陆,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首位踏上大陆的中华民国执政党领袖。
  • 民国98年(2009年)7月26日:马英九当选为第六届主席,于10月17日就职。敦聘前主席吴伯雄为第二位荣誉主席。
  • 民国97年(2008年)1月: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取得超过七成席次,加上泛蓝盟友则超过四分之三席次。
  • 民国101年(2012年):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马英九与吴敦义搭档竞选中华民国第十三任总统、副总统,当选。

[编辑] 入党誓词

总理立承先启后救国救民之大志,创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宏规,领导国民革命,兴中华,建民国,于今全国同胞,皆能一德一心,共承遗教者,斯乃我总理大智大仁大勇之所化,亦即中国列祖列宗所遗天下为公大道大德之所感。今革命基础大立,革命主义大行,而内忧外患,与革命之进展,同时加重。凡我同志,应知吾党上对亿万世之祖宗,下对亿万世之后代,中对全国国民与世界人类,所负之责任,更千百倍于往昔。我总理深知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系于社会之隆污,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又知往古圣人诚正修齐治平之一贯大道,与修身为本之唯一至德,为救国救民救济全世界人类之无上要义,故不惮于遗教中,再四谆谆告诫。

本大会懔于遗教之伟大深切,与国难之严重,更鉴于世界人类祸患之方兴未已,确信自立为立人之基,自救为救人之始。特制为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务期父以教子,师以教弟,长官以教属僚,将帅以教士兵,共信共行,互切互磋,亲爱精诚,始终无间。人人能成为世界上顶天立地之人,斯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富强康乐之国,然后三民主义能实行于全国,弘扬于世界,千年万世,永垂无疆之休。惟我负革命建国大责重任之全党同志共守之。

一、忠勇为爱国之本。 二、孝顺为齐家之本。 三、仁爱为接物之本。 四、信义为立业之本。 五、和平为处世之本。 六、礼节为治事之本。 七、服从为负责之本。 八、勤俭为服务之本。 九、整洁为强身之本。 十、助人为快乐之本。 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 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中国国民党

[编辑] 注释
  1. ^ 中国国民党英语自诉
  2. ^ 马英九接受CNN专访
  3. ^ 王寓中. 国民党卖中央党部 四月搬迁. 自由时报. 2006年2月4日 [2009年11月29日].
  4. ^ 中央社记者方旭台北二十二日电. 国民党中央党部改头换面为企业基金会. 大纪元时报. 2006年3月23日 [2009年11月29日].
  5. ^ 中国国民党万维网【组织图(中央委员会)】
  6. ^ 6.0 6.1 中国国民党党章 (97年11月22日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临时会议第18次修正) - 中国国民党万维网【党务规章】

[编辑] 外部链接

中国国民党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国民党 (1912年-1913年) - 维基

 

存在于19121913年间的国民党宋教仁建立于中华民国初年、主张内阁制的民主政党;与日后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所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既有关系也有区别。

[隐藏

成立及背景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国民党于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了成立大会。该党是由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五团体改组而成。

在成立大会上,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沈秉堃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被推举为参议。[1]

同盟会原是清末的一个秘密的革命团体,在1912年3月公开化后,吸收了很多新会员,仍能坚持革命理想;但由于孙中山先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加上后来的唐绍仪内阁在6月请辞,使同盟会的中央政治势力消失;袁世凯迁都北京后,把持政局;而在北京亦有很多前清的旧官僚,同盟会受旧势力包围,加上部份保守派及同盟会的分支—民社光复会,组成了共和党,使同盟会有江河日下之势。

在这情况下,宋教仁为了避免同盟会再度分裂,加上为了实现他自己的内阁政治理想,以及确定同盟会在临时参议院的席位保持多数,不顾部份同盟会会员的反对,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组织,组成了国民党,目标是依据临时约法去组成国民党的内阁,掌握政治实权。

而与同盟会等革命人士之主张向来南辕北辙之君主立宪派人士,也合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三党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权。

组织及党纲

国民党的人事组织有理事九人、参议三十人、候补参议十人及名誉参议七人。九位理事分别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翙及蒙古人贡桑诺尔布,以孙中山为理事长;因为孙中山亦是当时全国铁路督办(总部在上海),故此实际党务则由宋教仁代理。另外设政务研究会、总务部、交际部、政事部、文事部及会计部。

国民党的党纲有五条:(一)保持政治统一、(二)发展地方政治、(三)厉行种族同化、(四)采用民生政策及(五)维持国际和平。

国会选举及“宋案”

宋教仁遇刺身亡后的遗照

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中华民国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若不计跨党人士,在参议院274个席位中赢得132个席位,在众议院596个席位中赢得269个席位,在参众两院中成为多数派,代理事长宋教仁可望成为国务总理,引起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猜忌。在国会正式召开第一次会议之前,袁世凯发电召宋教仁赴面商国事,宋教仁认为大局已定,遂毅然起行;临行前,陈其美曾经嘱咐宋小心袁世凯;于右任亦劝宋改行海路,皆不为宋所接纳。宋教仁终于在1913年3月20日晚上10时于上海火车站被行刺,两日后去世,时年32岁。数日后,正凶武士英及协凶应夔丞落网,并且在应夔丞家中搜出了一封代国务总理赵秉钧给他的密电码一册、“叮嘱‘以后有电直寄国务院’”的密函一份及多件由内务部秘书洪祖述指使他行刺宋教仁的电函;故此不少历史学家都认为袁世凯是幕后主谋,但亦有部份人认为幕后主谋者为赵秉钧。

二次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在“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内部弥漫着悲愤的情绪,党内一致认为袁世凯是幕后主谋;但在追究责任的方式上存在着分歧:孙中山力主立即起兵讨袁,理由是袁世凯是前清的重臣,但对革命及满清首鼠两端,加上拥兵自重,用现代法律起诉的形式去讨回公道是行不通的,倒不如趁袁世凯的军费(即是善后大借款,共两亿银元)尚未到手,乘势首先发难,或许有些胜算,但与会者只有戴季陶一人赞成;其余的党员支持黄兴的建议:用法律起诉的方式去控告袁世凯,理由是国民党没有任何强大的兵力去对袁兴师问罪,加上其时是民国时期,是现代共和政体,国民党又是国会中的多数党,应该诉诸法律而不是武力,若袁世凯公然撕毁法律,到时再起兵亦不迟。

故此国民党首先请江苏都督程德全向国会提出成立特别法庭去处理“宋案”,但被国民党籍的司法总长许世英驳回,他认为诉讼应由地方法庭开始,不可越级,成立特别法庭是干预司法独立。另外同时只有孙中山要求国民党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宣布独立,但三督马上回复没有足够的实力;而孙中山在武汉进行的地下活动又被黎元洪捣破,其他国民党员包括黄兴,则只靠法律起诉的方式去控告袁世凯,忽视积极的军事布署,令袁世凯可以对国民党先发制人。

当袁世凯向六国列强商议的善后大借款绕过国会程序到手之后,受到国民党的国会议员及湖南都督谭延闿、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四位都督反对,此时孙中山自知不敌,为了国民党不被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剿灭,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宋案”,但袁世凯坚持撤换国民党籍都督李烈钧、柏文蔚及胡汉民。1913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党务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宣布江西独立,接着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亦宣布独立,黄兴被任命为讨袁军总司令。但不到两个月就被袁世凯的部下及唐继尧所击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陈其美、胡汉民等相继流亡日本

孙中山在检讨“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发现,国民党于“宋案”后未能即时讨袁,以致令袁世凯收到善后大借款后对国民党先发制人。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党不但失去像同盟会一样的革命精神,散漫无力,而且有很多投机份子、政客、军阀、市井之徒混入。因此,在“二次革命”期间,有很多党员便各自打算,并未服从理事长孙中山的号令,例如谭延闿;更甚者,有些国民党员根本就否定革命,后来支持袁世凯称帝。

有鉴于此,孙中山决定将国民党改变成为一个充满革命精神、行动一致的中华革命党,再进行讨袁。但对于中华革命党的组织办法 — 尤其是立誓服从孙中山及打指纹为记的做法,黄兴、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等均未能接受,故此未有加入,而另组欧事研究会,对外仍用“国民党”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反袁。

至于在国内的国民党本部,已经将孙、黄等参与“二次革命”的人的党籍取消,划清界线。此时的国民党处于分裂状态。

国会开幕及勒令解散

反观在国内,袁世凯并未因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而立即被定为非法组织;因为他需要国会选举他为正式的大总统,而国民党是国会的多数派,将其解散即是令国会瘫痪。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护国运动

国民党 (1912年-1913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武昌起义 - 维基自由

 

武昌起义示意图

《最新调查清国大地图革命动乱地注点》,此图为《东京日日新闻》报于1911年11月3日随报附赠之地图

起义旗帜: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进会文学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武昌起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录

[隐藏

起义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激进革命主张被更多志士仁人认同。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武汉等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同年5月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又未能解决如何补偿民间损失,遂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并成立“保路同志会”,其中四川最为激烈。清廷急调动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故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前期准备

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起义经过

酝酿起义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保路风潮成都血案,激起骚乱。清廷为扑灭保路风潮,派出渝汉铁路督办、钦差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协助四川清军镇压。湖广地区(湖北湖南)革命党人见清军湖北防御力量减弱,开始策动在武昌长沙伺机起事。9月14日文学社共进会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居正等人的推动下联合,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有成语“八月十五杀鞑子”)湘鄂两省同时发难,发动起义。湖北方面初步决定刘公为总理,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务部长。

南湖兵变

就在革命党人9月24日联席会议当天,驻扎在南湖的八镇炮标三营有几个士兵退伍,炮标士兵孟华臣(共进会代表)备了酒菜,饮酒猜拳,为之送行。值日的刘排长过来干涉,双方发生争执。管带赶来传孟华臣等跪下,重责军棍。士兵抢了军械,将营部砸烂,管带仓皇逃窜。孟华臣等从军械房拖出两尊大炮,可惜没有弹药。前来镇压的马队赶到,兵变士兵四下逃窜。

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开始加强警戒,湖广总督瑞澂宣布八月十五不放假,全城戒严,官兵皆不能离营外出,严禁以各种名义“会餐”,军营中秋联欢会,提前一天举行。戒严时期除值勤士兵可允携带少量子弹以外,所有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另外,9月28日湖南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因此,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领导层被破坏

显示▼隐藏▲照片点击(警告:极度血腥)

照片点击(警告:极度血腥)

本图说明~

本图片被隐藏,可单击上方标题栏显示图片。如果您的浏览器如果没有开通JavaScript,可点击此链接进入该图片页面。

警告:本照片带有极度残虐血腥的画面,可能引起恶心、反感以及恐惧,如您未满18岁请勿观看。维基百科不会审查内容,参看内容声明

刘复基彭楚藩因事机败露被清军砍杀,悬首示众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刘同、李淑卿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刘公、孙武逃入汉口法租界。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领导起义军事总指挥蒋翊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以南湖炮队炮声为号。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负责向南湖炮队传达命令的邓玉麟因途中艰辛,直到深夜12点过后才赶到南湖炮队,此时士兵们都已经入睡,无法动员,营代表徐万年只好临时决定推迟起义。由于刘同招供,武昌小朝街85号(张廷辅家)文学社总部暴露,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小85号被捕,蒋翊武逃脱,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另外还有张廷辅、陈宏诰牟鸿勋等30余人被捕,10月9日起义计划落空。10月10日晨彭刘杨三人在督署东辕门被斩首。

10月10日白天,清军警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下令新军官兵一概不得出营,并劝谕党人自首。

起义第一把火

武昌起义军炮兵

彭刘杨三烈士的鲜血,浇剧了革命烈火,革命党人矢志报仇,决心拼死一战。10月10日傍晚6点左右,驻守武昌城北门外塘角的第21混成协炮11营辎重队士兵李鹏升,点燃草料库,举火为号,发动起义,临近的工程队也点火响应,起义士兵向武昌城内楚望台军械库进发。

意外第一枪

10月10日晚七时许,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后队二排哨长(长)陶启胜查夜,看见棚正目(长)金兆龙抱枪仰卧,就厉声问道:“干什么?想造反?”金兆龙对陶排长不满,对骂道:“造反就造反!”并和陶启胜扭打起来。士兵程正瀛过来帮金兆龙,举枪将陶击毙[1] ,前队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八营代理管带阮荣发先后赶来弹压,相继被程正瀛击毙。军营大乱。这时第八营正目(长)共进会总代表熊秉坤立即鸣笛集合,正式宣布起义,向楚望台进发。

起义行动

显示▼隐藏▲照片点击〔注意:极度血腥〕

照片点击〔注意:极度血腥〕

本图说明~

本图片被隐藏,可单击上方标题栏显示图片。如果您的浏览器如果没有开通JavaScript,可点击此链接进入该图片页面。

警告:本照片带有极度残虐血腥的画面,可能引起不舒服、恶心、反感,如您未满18岁请勿观看。维基百科不会审查内容,参看免责声明

惨遭狗啃食的革命军士兵,1911年,汉口

武昌城内的第十五协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陆军测绘学堂全部学生赤手空拳,奔向楚望台。守库的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左队士兵起而响应。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起义士兵强制第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陆军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兵第八标在中和门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民国西施

起义军攻打都府,湖广总督瑞澂师爷张梅生建议死守,而瑞澂的汉人小妾廖克玉,同情革命党,死劝瑞澂离开总督府,去长江上的楚豫号兵轮上指挥镇压。瑞澂离开总督府上舰,反而指挥失灵,清军大乱。辛亥革命之后,廖克玉受到宋教仁的接见,被称为“民国西施”。

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镇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

主条目: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10月11日晚,驻防汉阳兵工厂等处的士兵祝制六胡玉珍率众起义,占领汉阳10月12日汉口光复。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10月12日,起义军发布了《宣布满清政府罪状檄》、《布告全国电》、《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布告海内人士电》、《致满清政府电》等,在这些文告中揭露了清政府镇压人民,行同虎狼,厘金杂税,搜括民膏等八大罪状。起义军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为维护和发展工商业,军政府还发布了安民和免税等公告,抨击清朝苛政,豁免恶税。宣布除盐、酒、烟、糖、土膏各税捐外,所有统捐局卡一律永远裁撒;除海关外,所有税关,一律永远裁撤。

起义爆发时,黎元洪新军21混成协统领,在武汉地区清军中地位仅次于最高领导人张彪。早在起义前,革命党人内部便有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建议。[2]10月11日晨,革命党的蔡济民王文锦等在黄陂一带找到黎元洪的时候,他正在其参谋刘文吉宅内隐匿不出。据朱树烈1945年10月所记《回忆辛亥首义》载,[2]

向黎从容正色而言日:‘黎老师在此,我等侦察确实,毋庸讳言,我等皆公之学生,今日举动,实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对我公绝无残害之理,请公速出,主持大计,不要畏惧,不必怀疑。’

黎闻之始出。有徐君寿林已将黎平日所乘棕色马拉来,不待回答,即拥黎上马。先到楚望台,临时指挥吴兆麟向黎报告云满督及统制张彪,业经义军击走,督署已焚,各重要机关均有兵占领,嗣后领导主持,非公莫属。黎云:‘汝辈事太闹大了’。连说不已,大众拥黎至阅马场咨议局……

到阅马场,下马进咨议局,黎身穿灰色长夹袍,黄皮马靴,赤面黑须,神色庄严。

黎元洪在起义前后的立场是不赞成革命的。被推举为都督后,他仍十分犹豫,提出都督当为刚出狱的革命党人刘湘(刘公)胡瑛担任。此语一出,一时起义军内部谣言四起,甚至谣传黎元洪绝食自杀。直到黎元洪为了制止起义军方面的顾忠伟残杀满人的行为而传出一道口令称“忽得滥杀旗人,革命党是文明的,顾某如此胡闹,是野蛮行为,余不取也”,关于黎绝食自杀的传闻才告平息。此后,在都督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于黎元洪态度消极,朱树烈以举刀自杀相逼,黎元洪方才郑重表示:[2]

黎元洪起立云:朱君树烈,今夜举动,是义勇,不是粗暴,言论是正大,不是噪安,元洪极端赞成,极端钦佩。并在会议席上表示:‘凡经元洪划诺判行者,决心负责办理,完成革命大业,从此次会议起,嗣后不但与诸君同生,并与诸君共死,如食其言,元洪非我汉族黄帝子孙也!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在川鄂军的起义

另,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入川镇压四川起义,至四川资州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为军官刘怡凤所杀。

阳夏保卫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朝廷,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澂职务,命他带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阳失陷后,黄兴退到武昌,起义军政府即召开军事会议,黎元洪主持。黄认为汉口汉阳已失,武昌难以固守,主张率领鄂湘两军转移攻取金陵。黄的主张被多数人反对,参谋范腾霄说:“汉阳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还有什么能力可以攻取金陵,如果湘鄂两军尚可用,则武昌当然可守。”范一席话使大家热烈鼓掌,会议决定死守。会议结束后,黄兴偕李书诚汤化龙胡瑞霖陈登山和黄中垲等乘船东去。

后继影响

10月22日, 焦达峰与陈作新率湖南新军最先响应武昌起义,攻占长沙,次日建立湖南军政府,被推举为都督。10月28日, 湖南军政府派出"援鄂军"从长沙出发支援武昌。10月30日, 清政府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11月1日, 清政府令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清军占领汉口。11月27日,清军占领汉阳

12月1日,蒋翊武吴兆麟与袁世凯军签订停战协议。12月2日,苏浙联军攻克南京。12月12日,起义的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同日荆州府光复。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陕西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其他

孙中山立像,位于武汉纪念武昌起义的“首义广场”。背后是武昌起义次日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该建筑原为湖北咨议局,建于1900年,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为纪念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以该事件的发生日期-10月10日国庆日(双十节),每逢国庆时均有一定规模,如烟火阅兵游行等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十节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日”在大陆予以纪念。大陆各地一般均有纪念活动。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冯天瑜《武昌首义第一枪并非熊秉坤打响》 湖北日报 2006年09月26日
  2. ^ 2.0 2.1 2.2 蒋太旭、易志成,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还原历史:黎元洪心怀犹豫迈开共和国第一步,长江日报2010年7月1日,第14版

武昌起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