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慈禧太后何以统治中国47年?
1861年(咸丰十一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慈禧太后的统治时间,仅比清代的康熙帝(在位61年)、乾隆帝(在位60年),西汉的武帝(在位54年)略短,与明代的万历帝(在位47年)同,居于中国历史第四位。
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能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呢?人们大多认为,这是由于慈禧太后善于玩弄政治权术,具有翻云覆雨、为人阴狠、手段毒辣等独特政治手腕。其实,这些并非重要、更非根本的政治原因。晚清皇统继承乏人,慈禧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特别是慈禧太后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才是她得以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
一、皇统继承乏人的危机
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的皇位危机这一客观原因。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光及其之前的七位皇帝,子嗣最少的是雍正和嘉庆帝,也有14个子女,被称之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个子女。而到了咸丰帝,一生仅有2子1女;同治、光绪和宣统帝,竟然一生子女皆无。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余地较大;而自咸丰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寿命之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各帝,除顺治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了24岁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光绪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三十几岁。
如果清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皆已长大成人。如雍正帝继位时已是44岁;道光帝继位时是38岁;咸丰帝继位时也已19岁。这就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马上即可独自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权的平稳顺利过渡。但如果皇帝的寿命过于短促,其继承人的年龄就必然偏小。皇位继承人年龄较小,学业未成,不但没有任何基本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政治经验,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思维和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借重于朝廷重臣,或依赖于亲近太监,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出现一段时间皇位与皇权的分离错位,这就有可能导致权臣专擅、太监弄权或母后外戚专政之类太阿倒持的朝局。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将或多或少地引起朝局与政局的多变与混乱,导致皇权的旁落。
道光以后各帝寿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三次垂帘,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
二、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评价说:两宫太后“才地平常”,并没有迥异于常人的政治见解或才能手段。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表面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难分上下的,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更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坚持“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只有两宫太后权理朝政,才能够防范臣下专擅朝政。
在以后对奕訢的多次贬抑打击中,慈禧太后同样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正统皇权代表者的政治优势。辛酉政变以后,奕訢自恃有功,有时在用人行政方面,并“不商之于太后……皆由己意……独断而行”。慈禧太后曾愤愤地对他说:“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你职。”但奕訢并未完全把慈禧太后放在眼中,倔强而满不在乎地顶撞说:“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皇子。”
但是,1865年(同治四年)3月底,慈禧依仗皇太后的特殊地位、君臣上下尊卑的政治伦理,突然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视朕冲龄,诸多挟制”等欺君藐上的罪名,将奕訢罢革。后她又以皇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赏还恭亲王的爵职。这终于使奕訢不得不放下皇子亲王的架子,甘拜下风,彻底臣服。
经过历朝历代长达二千余年的因革损易,“君为臣纲”等忠君思想已根深蒂固,君臣关系进而成为一种绝对的服从依附关系。董仲舒曾说,“屈民而伸君……春秋之大义也”,后来则更发展为“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愚忠观念。环视当时的大清帝国,皇帝幼弱,亲贵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者,尚不能与慈禧太后争锋,尚有何人能够与皇太后争高下、论尊卑呢?
三、妥善处理那拉氏家族与 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
外戚专权与保持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数十年最为根本的原因。如果将慈禧太后与唐代的武则天做一个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极为清楚的认识。
武则天先是“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后来又正式登基称帝。不但立武氏七庙,追尊自己上五代祖皆为皇帝,大力提拨重用武氏兄弟子侄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而且残杀唐皇李氏的皇子皇孙。这不但引起李氏家族的全力反抗,也引起众多唐朝重臣和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对。最后,终因宰相张柬之和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归政于李氏家族。
反观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数十年间,她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的处理远比武则天稳妥得多。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多有异议,光绪帝亲政后,也有一些亲帝官员对慈禧太后继续干政颇为不满。但朝野上下却没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其根本原因是她在两个问题上处理把握得较为得当。
第一,未予那拉氏族人以显爵重任。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其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光绪十四年)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仍是循外戚封爵之惯例,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旨,并无直接关系。
照祥官至护军统领,桂祥历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工部右侍郎、山海关副都统等。他们所任官职,虽为清廷的较高要缺,但并非实权重权。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胞弟委以控制清廷实权的重任,除了其弟缺乏才干有关之外,与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攻诘口实的意识自觉或心理警觉不无关系。
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没有给人留有外戚干政揽权的感觉与口实,更无事实把柄。即使是其“政敌”、一度对慈禧太后恨之入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亦如是,未见其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皇统的不忠。
慈禧太后临死前,遗命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以载沣为摄政王监国;同时又谕命,“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即其侄女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她没有安排隆裕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而是让她退居于幕后。慈禧太后的上述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最高权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第二,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专行,虽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却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惇亲王奕誴等人的矛盾与斗争,皆被人理解为是清朝内部的权力之争,甚至不过是爱新觉罗氏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是忠诚的,这应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开玺,《清史参考》2012年第16期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從秋瑾之死看晚清民間社會的正義力量(圖)
秋瑾(資料圖片)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明鏡歷史網: 共产国际到底赏不赏识毛泽东?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正式成立那一刻起,就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给中共带来的影响极大。以历史的眼光回溯这种关系,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制约,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自主。这一点,从陈独秀到瞿秋白,从李立三到王明(包括博古),都可以在他们人生和政治的悲喜剧中找到历史印证。他们要么试图独立、摆脱共产国际的“紧箍咒”,最终成了“替罪羊”;要么亦步亦趋地搞教条主义,最终被中国革命的正确实践所抛弃。同样,作为中国革命土生土长的领袖毛泽东,他的人生命运也与共产国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关联直接导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起起伏伏,其间的恩恩怨怨也让毛泽东一生难以释怀。
笔者以时间为经,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地位和身份的变化为纬,对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作一梳理,从中可看出历史风云的惊心动魄和波谲云诡:
一、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作为中共湘区党组织代表,毛泽东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得到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和推荐,毛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为中央局秘书,协助委员长处理中央日常工作。毛泽东时年30岁。
二、1924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扭转中共三大过于强调国民党作用的倾向,中共中央的政策开始左转。12月,维经斯基在上海批评了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的毛泽东。随后,毛回湖南“养病”,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上落选。
三、1927年3月,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众多报刊刊载。5月和6月,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的俄文版、英文版以及《革命东方》杂志,先后转载、译载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刊印的《考察报告》。英文版的编者按说:“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当时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在执委会第八次扩大全会上谈到毛泽东的这篇报告时说,“我想有些同志大概已经读过我们的一位鼓动员记述在湖南省内旅行的报告了”,“报告写得极为出色,很有意思,而且反映了生活”,“其描写极为生动”,“提到的农村中的各种口号也令人很感兴趣”,“文字精练,耐人寻味”。在共产国际能够享此殊荣的,毛泽东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人。这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五大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四、1927年11月9日、10日,在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指导下,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会议强调,中国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在中央领导机关形成了左倾盲动主义。14日印发《政治纪律决议案》,批评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指导上“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毛泽东应负严重责任,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但这个决定直到1928年3月才传到井冈山。
五、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毛泽东未出席大会,当选中央委员。但这个大会的决议案直到1929年1月才传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六、1929年7月2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中国统一的假象》介绍说,任何“稍微注意一点有关中国事态报道的人”,已经都很熟悉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中国游击运动”的领导人了,他们是“极为出色的领袖的名字”。而在其他相关的报道中,对毛泽东“上山”创立根据地并使中国从此也像苏联一样有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红军”,给予了高度评价。报道称:毛泽东“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在恐怕谁也否定不了朱德和毛泽东的红军已取得重大胜利,有了很大发展。这支军队无疑已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
七、1930年4月15日,马马耶夫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一次会议的报告上强调,毛泽东作为党的前委书记对部队进行掌握和领导。在斯大林对毛“工农武装割据”的做法表示肯定后,共产国际开始公开肯定毛泽东的革命方式。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直接建议中共中央任命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9月24日至28日,由瞿秋白、周恩来主持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周恩来传达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在未出席会议的情况下,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个会议的文件,直到12月才传达到红一方面军党内。
八、1931年1月7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未出席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成为以王明为代表的新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开端。1月15日,根据共产国际和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的决定,项英在小布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苏区中央局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书记(未到职),项英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等九人为委员,撤销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军一方面军总前委。同时宣布,建立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为主席,朱德、毛泽东为副主席,取消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9月,因王明决定去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周恩来将赴中央苏区,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由博古(秦邦宪)负总责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随后报共产国际批准。10月1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电临时中央,指出:项英因“工作能力不够领导”,“决定毛泽东代理书记,请中央批准”。10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局复电苏区中央局,同意中央局书记由毛泽东代理。
九、1931年10月,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按照莫斯科拟定的模仿苏联的政权体制,毛泽东又兼任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十、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会议由博古主持。博古本想撤销毛泽东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和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但没有得到莫斯科的同意。毛泽东在没有参加会议的情况下,反而被提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是,在2月3日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兼任的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被张闻天取代,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也徒有虚名。当博古负责的临时中央在瑞金取消毛泽东人民政府主席职务的同时,王明在莫斯科苏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却宣布,在“以毛泽东同志任主席”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我们现在已经在几百个县建立了巩固的苏维埃政权。1934年8月,王明根据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意见,专门询问苏维埃政府选举结果,当得知“博古中央”擅自撤换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一事后,明确表示莫斯科“很不满意”。这是毛泽东革命战争年代最为痛苦的一个时期,他后来发牢骚埋怨莫斯科说:“洋房子先生”来了,我被扔到茅坑里去了。其实,莫斯科对临时中央压制毛泽东的做法不太知情,也不赞同。尽管王明后来知道了,但面对既成事实,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批评“博古中央”,说这“不能不是工作当中一个大的缺陷”,却并没有马上报告共产国际,更没有立即纠正“博古中央”的错误。没有纠正,即是纵容。
事实上,莫斯科对毛泽东的态度是越来越看重。由于通讯的障碍,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四万字的报告,以及他所作的大会闭幕词,在几个月之后终于送到了莫斯科。无论是苏共领导人还是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所作的报告和结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其迅速印成各种文本的小册子广为散发。
8月3日,王明、康生在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的密信中这么写道:“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和结论,除了个别地方有和五中全会决议同样的措辞的缺点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历史文件!我们与国际的同志都一致认为,这个报告明显地反映出中国苏维埃的成绩和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同时认为,这个报告的内容也充分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苏维埃运动中丰富的经验。这个报告的中文单行本不日即将出版(其中欠妥的词句已稍加编辑上的修正),其他俄、德、英、法、日本、高丽、蒙古、西班牙、波兰、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译本也正在进行译印。中文本印刷得极漂亮。”
9月16日,王明再次兴奋地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说:“毛泽东同志的报告,中文已经出版,绸制封面,金字标题,道林纸,非常美观,任何中国的书局,没有这样美观的书。与这报告同时出版的,是搜集了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我们这里只有他三篇文章)出了一个小小的文集,题名为《经济建设与查田运动》,装潢与报告是一样的。这些书籍,对于宣传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有极大的作用。”
莫斯科如此高规格地为毛泽东出版著作和文集,乃中共党内第一人也。即使后来以马列主义理论权威自居的王明,也没有得到如此的待遇。从王明这两封信的字里行间看,他似乎为中国党有毛泽东这样的领导人受到共产国际和苏共如此的重视,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而事实上,莫斯科在这个时候确实不止一次地提醒中共中央:中国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大家必须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经验,把军事工作放到党的第一等重要的地位上来,甚至直接到军队中去工作。
十一、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毛泽东在没有出席的情况下,破天荒地排在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名誉主席台尔曼的后面,与王明、周恩来一起当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要知道,由于通信联络中断,共产国际没有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的消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正确路线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应邀在共产国际七大第一个致贺词的来自中国苏区的代表滕代远(李光),按照中国代表团拟就并得到共产国际批准的发言稿,高呼:“我们对共产国际中有像季米特洛夫、台尔曼、毛泽东、拉科西和市川正一这样的英勇旗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一切情况下都高举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并且保护和捍卫它,在列宁斯大林所创建的共产国际的旗帜下,领导群众走向胜利。”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明在发言中,赞扬毛泽东是“出色的党内领袖和国家人才”。无论是从为共产国际七大准备的材料中,还是苏联公开出版的报刊上,莫斯科都开始把毛泽东称作“年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富有才干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展示、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莫斯科给予毛泽东如此殊荣,在当时中共党内找不出第二人,意义非同一般。
十二、1935年《共产国际》(俄文版)第33和34期合刊上,发表了署名“赫”(亦有译为赫鲁晓夫)的文章《中国人民的传奇领袖》(亦译作《勤劳的中国人的领袖毛泽东》)。文章在开头还引用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全文对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毛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人民的真诚朋友”,“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顽强精神、卓越的革命统帅和国务活动家的惊人勇敢、博学和无穷的天赋”。同年12月13日,《真理报》发表了哈马丹写的文章《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由此可见,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莫斯科和共产国际不仅在组织上、政治上全力支持毛泽东成为中共党的领袖人物,而且还重点翻译、发表和出版了毛泽东的著作,积极宣传、赞颂毛泽东的功绩,把“中国人民的领袖”这样崇高的称呼送给了毛泽东。至此,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共产国际的地位和口碑越来越好。在王明、博古、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其他中共领导人中,当时没有谁像毛泽东这样长期受到莫斯科的赞誉和宣传,直至共产国际1943年5月22日宣布解散。这也就难怪在莫斯科生活了6年、遥控中共中央并以“太上皇”自居的王明,于1937年11月29日飞抵延安时,一见面就称赞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了。此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的实际最高掌权者,在中共中央的政治地位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作者丁晓平,系文史学者)
丁晓平,《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孙中山搞个人独裁:党员要无条件服从我
[导读]中华革命党最为人诟病的是孙中山说提倡的准极权体制,那就是党内要无条件拥护党魁(即孙中山),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孙中山搞个人独裁,令同盟会一些元老级人物感到寒心。
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在东京的合影(资料图)
在二次革命爆发后,陈炯明于7月18日宣布广东独立;8月2日,孙中山便带着胡汉民等人乘德国轮船“约克”号离开上海,准备前往广东领导革命,但等孙中山一行人于8月3日抵达福建马尾的时候,广东形势突变,陈炯明手下的将领发动兵变,局势已经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在香港的张继、马君武请日本驻港总领事致电福州领事馆,让福州领事告知孙中山广东已无可为,让他们采取应变措施。
日本驻福州领事找到孙中山后,将广东的变故详细告知,孙中山便表示愿意前往日本,但日本领事称日本政府对中国时局采取中立政策,是否接纳孙中山避难尚不得知,于是他劝告孙中山前往台湾暂避。孙中山听后,便于次日赴基隆。
就当时的而言,日本军部是同意孙中山来日本的,但外交上却反对接纳,这使得孙中山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黄兴突然从香港直接前往日本神户,并希望孙中山能与之会合。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在给日本友人发电报后,也乘船前往神户。在孙中山航行期间,日本政界元老犬养毅和黑龙会领袖头山满向政界反复交涉,终于妥善得将孙中山安全接到神户的一个别墅保护起来。当时宋嘉树(即宋庆龄之父)也在神户的东方大旅馆,随即为孙中山展开对外联络。数日后,胡汉民和廖仲恺也来到神户与孙中山会合。
8月16日,孙中山、胡汉民等人离开神户前往东京,到后便住在头山满宅邸的隔壁——东京赤坂区灵南坂町27番地海妻猪男彦宅,直到一年后才搬到丰多摩郡千驮谷町大字原宿109番地。头山满是日本黑龙会的创始人,其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支持日本对华侵略,又支持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这次孙中山等人遭难,他认为是“穷鸟入怀,猎夫不杀”,孙中山也由此在东京呆了近3年的时间。
在日本定居后,黄兴也赶到东京与孙中山会和,两人重逢之时,相对无语,其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在总结“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这二位领袖产生了分歧并发生争吵,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是党内组织涣散,党人不听指挥,缺乏严格的纪律,以至错失良机。因此,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完全是败于自己而不是袁世凯。
黄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二次革命”是一场迫不得已的革命,完全是袁世凯一手造成的,而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我双方力量过于悬殊。由此,黄兴不同意孙中山立刻发动第三次革命的主张,而是提出要积蓄力量,以图再举。
孙中山对黄兴的消极态度很不满意,随后便在东京着手改组政党的工作。孙中山认为,革命之所以遭受惨痛失败,原因还在于党内“革命成功、革命党销”的思潮,加上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党内纪律全无,几如一盘散沙;要想打败袁世凯,就必须将这个形同虚设的国民党痛加改造,所谓之“毁党造党”,即将原国民党重新改造成一个新党,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中华革命党”。
事实上,中华革命党还是倚靠当年同盟会的老底子,至于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时期合并而来的那些政治力量,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也就干脆剥离出去。另外,孙中山在建党时提出,革命程序应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这是孙中山首次提出这一成熟理论,这也为后来国民党的施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华革命党最为人诟病的是孙中山说提倡的准极权体制,那就是党内要无条件拥护党魁(就是孙中山自己了),党中所有的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的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并立誓如下:“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同生死”。誓约的最后还加了一句,“如有贰心,甘受极刑”(这就有点过分了,搞得跟黑帮入会一样)。
对于这个誓约和仪式,很多老同志都表示不理解也不赞成,但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就是因为缺乏纪律导致,因而对此毫不相让,绝不妥协。孙中山说,“第一、革命必须有唯一(崇高伟大)之领袖,然后才能提挈得起,如身使臂,臂使指,成为强有力之团体人格;第二、革命党不能群龙无首,或互争雄长,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第三、孙先生代表是我,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忠心革命同志不应作‘服从个人’看法,一有此想,便是错误。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你们的见识有限,所以应该盲从我);第四、再举革命,非我不行。同志要再举革命,非服从我不行,这绝无退让之余地”。
至于按手印一事,孙中山同样认为是天经地义,不容有丝毫的更改。据当时在一旁观礼的革命老同志居正回忆说:“总理意志强毅,态度坚决,南山可移,此案不动”。事实上,即便是孙中山自己,也要宣誓立约,以示庄重(不过免了手印一节)。
孙中山这样赤裸裸的搞个人独裁,不免令同盟会的一些元老级人物感到寒心。中华革命党在1914年7月成立后,除了陈其美、戴季陶、张人杰、蒋介石、邓铿、林森等人按手印宣誓入党外,其他有影响力的革命党人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吴稚晖、蔡元培、钮永建等人都纷纷拒绝参加。就连跟随孙中山多年的汪精卫,也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在得知盖手印一节后,或闻风远逸,或罢工杯葛,最终使得中华革命党并没有在历史上发挥什么重大作用,除了开过一次成立大会,外加若干次失败的小行动外,也就在“二次革命”后的民国政局中被基本边缘化了。
《民国原来是这样》,金满楼著, 现代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辛亥革命武装起义
革命党的活动
国内活动
武装起义
从1895年至1911年,兴中会、华兴会以及后来的中国同盟会,还有光复会、岳王会等各种革命团体,联合三合会、洪江会等会党势力,共发动了十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维新派的自立会也在1900年与兴中会合作发动过勤王起义。这十多次起义虽皆昙花一现,但却在中国国内及海外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这些起义也与该时期的中外关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其他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文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此宣告失败。孙文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文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英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孙文与起义失败的自立军骨干人物合影(1900年冬摄于日本东京)。左起︰尢列、唐才质、孙文、秦力山、沈翔云
自立军起义 1900年,华北发生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6月进攻北京,东南互保形成。1899年5月成立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正、副会长的自立会准备实行起义,打击后党,营救光绪帝。1900年8月,谭嗣同的生前挚友、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自立会领导人之一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唐才常事前获得孙文兴中会的支援,却没有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资助。由于张之洞向清廷输诚,英国又放弃了支持起义从而促成张之洞独立的阴谋,致使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惠州起义 1900年,孙文决定发动军事起义。6月,孙文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英国退伍兵摩根(Rowland J. Mulkern)[15] 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香港,但被英国当局拒绝入境。9月25日,孙文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台湾。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孙文于是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10月8日,孙文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起义,也称惠州起义、庚子革命、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起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组阁,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义军。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镇压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16] 等被杀。孙文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本。
- 1900年-1907年:萍浏醴起义及其他起义
大明顺天国之役 1903年1月25日至1月28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廿七日至卅日)由兴中会谢缵泰、李纪堂与原太平天国将领洪全福共同策划的在广州的起义,起义目标是建立“大明顺天国”。该次起义因事泄而失败。 [17]
萍浏醴起义 1904年10月,华兴会黄兴联络湖南民间会党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计划在农历十月初十日慈禧寿辰时在长沙发动起义,事泄遭清兵追捕,黄兴逃亡,马福益于1905年春在萍乡被俘,后在长沙被杀害。马被害之后,其门徒继续暗中联络,欲为马报仇。同时在1905年,华兴会与兴中会在东京合并为同盟会,继续策划反清起事。1906年春,同盟会派遣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从日本回到湖南,联络洪江会,宣传同盟会纲领,确定了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萍乡方面以安源煤矿矿工数千人为主力。12月初起义爆发,各路起义军遍布附近几县,在几天内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镇,推举洪江会首领龚春台为起义军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起义军声势浩大。清政府调集湘、赣、鄂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镇压,起义军失败,刘道一等死难,李燮和等逃亡。
黄冈起义1907年5月,同盟会及三合会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余纪成等发动黄冈起义,一举占领了黄冈城(今潮州饶平县)。许雪秋、陈芸生为新加坡华侨,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起义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革命党人被杀害200余人,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七女湖起义 1907年,孙文派人到广东惠州发动起义,以响应黄冈起义。6月2日(阴历四月廿二),邓子瑜和陈纯等集合少数三合会党在距惠州20里的七女湖截获清军防营枪械,击毙巡勇及水师哨弁多人。5日,进攻泰尾,清守兵溃逃,起义军乘胜连克杨村、三达、柏塘等地,旋又在八子爷打败清营管带洪兆麟。归善、博罗、龙门各地会党纷起响应,队伍增至200余人。清水师提督李准急调兵镇压,起义军声东击西,使清军疲于奔命。后因黄冈起义失败,起义军得不到支援,遂在梁化墟解散。部分起义军流亡香港,大部分退入罗浮山区。
- 1907年-1910年:安庆起义与其他起义
安庆起义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的徐锡麟在安徽安庆起义。徐锡麟时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在毕业典礼当天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然后率学生军,连同陈伯平等与清军战斗,激战四小时后寡不敌众战败,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等被捕后被处死。秋瑾亦因而受牵连被斩首。
钦州起义 1907年8月,广东(今属广西)钦州的那彭、那丽、那矺等三乡反抗塘捐出现民变,孙文命同盟会会员、原三合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都督”前往联系,于9月率众成攻攻取防城。之后图攻取钦州,未果,最后退到十万大山一带,王和顺返回越南。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2日,原三合会首领黄明堂受孙文委派,以“镇南关都督”之名,在守军作内应下,攻占中越边境之镇南关炮台。孙文、黄兴、胡汉民等亲自在炮台指挥作战。广西提督调陆荣廷率四千人围攻,革命军退入山区。镇南关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到安南追查孙文等人,孙文转赴新加坡,待武昌起义成功才再次踏足中国国土。
钦廉上思起义 1908年2月,黄兴以越南为基地,以二百多人从越南进攻广东钦州、廉州,作战十四天。是为钦州、廉州起义。
河口起义 1908年4月发动于云南河口,丁怀瑾先潜入云南联络,4月30日黄明堂从越南率二百余人进攻云南河口,守军响应兵变。黄兴赶到参与指挥,后返回河内另组队伍支援,在越南老街,被法国警察怀疑为日本人,遭扣押递解出境。至5月26日清军攻陷河口,部分革命军退入越南。
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9日夜,安徽岳王会成员熊成基、范传甲等趁太湖秋操,安庆城内空虚之际,发动安庆马营(骑兵营)和炮兵营新军士兵起义。苦战一昼夜,未能突破安庆城防后撤退至合肥后解散。熊成基只身逃往日本。这是新军第一次起义。
庚戌新军起义 1910年2月12日,黄兴、胡汉民及新军内的同盟会会员(原岳王会会员)倪映典,乘广州警察与新军发生冲突,率广州新军起义,阵亡百余人,被捕百余人,另有百余人撤至香港,倪映典牺牲,起义失败。史称“庚戌新军起义”。
-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主条目: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文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参加庇能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蒋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中所提“再者毋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对中山先生肝胆相照之日本信徒为我革命而牺牲者。”[18] 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收72人姓名及1932年所立《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收14人姓名,其中并无日本人名,不知其所据何来。然日本人梅屋庄吉确曾协助革命党人购置军械。[19]
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汇合
四川、湖北的革命历史
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1906年初,反清革命志士刘静庵在武昌成立日知会,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行动支援萍浏醴起义,但是在当年年底被清政府破获。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蒋翊武、刘尧澄乃派詹大悲、杨玉如赴上海与宋教仁等谋划武汉大举。
保路运动的发生
主条目:保路运动
1913年树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今成都人民公园内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 四川保路运动:各方势力的博弈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保路同志会宣言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保路同志会讲演部启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保路同志会致各府、州、县有司启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川人自保商榷书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哀告全川伯叔兄弟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清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保路运动布告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四川独立条约
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压,打死30余名请愿群众,酿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9月25日,同盟会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领导荣县独立。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的成立
主条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武昌起义示意图
武昌起义中,起义军的三英寸口径大炮正在开火,汉口,1911年(注文为英文:Rebels 3 inch gun under fire, Hankou, 1911)
起义旗帜:铁血十八星旗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图为(谁)在都督府门口合影。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张廷辅寓所),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临时租用的住宅)。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时,孙武和刘公等人及时逃脱脱逃。后来刘公派妻子和弟弟返回去取起义的文件,旗帜等,不幸被俄租界巡捕抓获。湖广总督瑞澂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晚8时(确切事发时点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共进会会员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38]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澂逃走。
武昌起义相关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布满清政府罪状檄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全国电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海内人士电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致满清政府电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清檄文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余人外,还邀请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武昌起义之后的发展
各省响应与国际调停
《最新调查清国大地图革命动乱地注点》,此图为《东京日日新闻》报于1911年11月3日随报附赠之地图
- 湖北阳夏保卫战和宜昌起义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革命军开展阳夏保卫战,最终战败,11月27日退守江南武昌。在47天的作战中伤亡约万余人,但仍能隔江坚守武昌。也因此在这的七个星期之内,中国15个省陆续宣布脱离清室独立[39]。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大清朝廷。独立各省主要以各省的咨议局成员为主要领导,少数地区由革命党主导。
10月18日晚,宜昌新军第四十一标第一营排长文学社会员唐牺支发动起义并光复宜昌。为减轻清军对武昌的压力,唐于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清驻防将军荆州将军府,25日围困荆州,12月13日,荆州将军连魁投降。
- 湖南辛亥革命
红橙旗,长沙光复后曾使用[40]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按照早先与湖北共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沙发动起义。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并发布《讨满清檄文》。随即派兵支援武昌。
- 陕西辛亥革命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钱鼎、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老会联合,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西安满族居住区“满城”遭遇种族屠灭,惨况空前。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推举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被为都督。
- 江西辛亥革命
10月23日,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军举行起义,胜利后即宣告独立,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建立江西军政府,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 山西辛亥革命
八卦太极旗,山西光复后用旗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都督。12月12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撤离太原。
- 直隶辛亥革命
主条目:辛亥天津起义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矩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 云南辛亥革命
中字旗,昆明重九起义胜利后使用
“汉”字黄旗,云南个旧辛亥光复后使用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罗佩金及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政府,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推举蔡锷为都督。
- 上海辛亥革命
主条目:上海光复
1912年1月1日上海庆祝民国改元。[41] 街上飘扬著五色旗是因为沪军都督陈其美于1911年12月31日发出通告:“自明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42]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陈其美、张承槱、李平书、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
- 贵州辛亥革命
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的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 ,随即攻占贵阳,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举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
- 浙江辛亥革命
白旗,浙江各地光复时使用[43]
11月4日,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同盟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吕公望、蒋百里、蒋百器、杨廷栋、吴肇基人等,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从笕桥、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朱瑞、吴思豫、吕公望等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同盟会蒋中正、光复会尹锐志(女)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杨廷栋率兵包围了巡抚府,巡抚增韫被俘,5日,杭州光复。浙江咨议局议长陈黻宸、副议长沈钧儒及马叙伦等人,推举立宪派、前咨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
- 江苏辛亥革命
11月5日,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怂恿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 安徽辛亥革命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安徽咨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 广西辛亥革命
11月6日,广西咨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宣布广西独立,原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45],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 福建辛亥革命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 广东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期间,广州水面上,一艘英国炮舰正尾随一艘美国炮舰前进
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8日 在胡汉民的劝说下,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民军声势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咨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 山东辛亥革命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东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11月13日,“十八豪杰”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称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推举清海军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烟台军政分府总司令。[47]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代理新军第五镇统制贾宾卿等部分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 甘肃辛亥革命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1912年3月11日,黄钺联合革命党人向燊、陈贞瑞等发动了秦州起义,在秦州宣布独立,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黄钺被举为都督。
- 四川辛亥革命
四川成都皇城里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的民众,1911年11月27日。美国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摄,来约翰提供。[48]图中白色旗帜为大汉旗。
大汉旗,大汉四川军政府使用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上任途中的代理四川总督端方。
清军部队向革命军投降。
- 河南辛亥革命
12月22日,河南开封同盟会会员张钟端领导的河南仁义会起义行动被破获,次日张钟端被杀害。
- 奉天辛亥革命
11月17日奉天联合急进会成立,公推张榕为会长,柳大年、李德瑚、张根仁为副会长。
- 吉林辛亥革命
11月下旬,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同盟会会员张榕、张根仁派赵元寿来吉林组建吉林联合急进会分会。1912年3月15日赵尔巽和陈昭常宣布承认“共和”,改东三省总督为东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抚为吉林都督。
- 黑龙江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黑龙江各学校推举代表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黑龙江省独立运动。学生联合会在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召集全校师生开会,中国同盟会黑龙江支部负责人邓觉民发表演讲。会后,学生们上街散发传单。
11月16日,黑龙江巡抚周树模秉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旨意,成立黑龙江国民保安公会并自任会长。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学生在革命党人策动下成立黑龙江国民联合会要求宣布独立。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张榕、张根仁等和保安会进行了斗争。12月11日,革命党人组织省城学生到省属衙门前游行,高呼“黑龙江独立万岁”;12月18日,用全体名义要求巡抚周树模宣布独立。此后在民政司长宋小濂的应对下,革命活动被瓦解,黑龙江独立运动遭到失败。
- 新疆辛亥革命
12月28日,革命党人刘先俊、万象春、马万荣等率军中100多名哥老会会众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1912年1月7日(农历辛亥年)晚,伊犁起义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黄龙旗。万象春三十年后撰文回忆:“如果伊犁不起革命,清廷迁都事成,那时爰正貔貅,逐鹿中原,偏安西北,尚有可能。伊犁革命,格杀志伯愚,败走袁大化,载澜携眷逃奔库伦,甘督长庚解权卸位,不但阻遏清廷迁都成议,而且促迫宣统逊位。盖伊犁班革命同志对于民国之贡献,当不在武昌首义及各省响应之下矣。”[49]
- 革命的后续发展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堡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 大清国海军的反正
清海军提督萨镇冰
长江舰队临时司令黄钟瑛
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http://zh.wikisource.org/wiki/驻汉各国领事严守中立布告照
武昌起义后,鄂军都督府成立军事外交科、外交局等部门,最终合并为外交部,胡瑛任部长,王正廷任副部长,胡朝宗、夏维嵩、石龙川、刘凤书、江华本、姚勉之、陶宗汉等分任秘书、科长、参议等职务,余日章为外交部驻汉交涉局局长。胡瑛向各国驻汉口领事馆送交了照会。随着民军在汉口的军事成功,各国态度逐渐转变,10月17日上午,英、俄、法、德、日五国驻汉口领事推举英国领事葛福向鄂军都督府递交会衔公文,承认民军为国际法上的交战团体,各国将严守中立。10月18日,五国领事(英国总领事葛福Herbert Goffe、俄国总领事敖康夫A.N.Ostroverkhow、法国领事侯耀(时又称“罗氏”)Ulvsse-Raphael Reäu、德国领事米雷尔Max Müller、日本总领事松村贞雄)发布会衔布告。[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