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R.O.C. Military Academy
校訓 親愛 精誠
學校類型國立,軍事院校
校長 全子瑞少將
校園環境 郊區
陸軍軍官學校是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簡稱陸軍官校(ROCMA),因於廣州黃埔創校而有「黃埔軍校」之別稱,隸屬於國防部,以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為宗旨,採用大學之學制。
民國13年(1924年)於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名為陸軍軍官學校,乃中國國民黨的黨校。民國16年(1927年)北遷南京,並改制為隸屬國民政府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民國26年(1937年)因抗戰爆發而西遷成都,民國35年(1946年)再改為現名。
民國38年(1949年)國府和國軍撤退台灣後,在1950年復校於高雄市鳳山區迄今。軍校大陸時期的畢業生大都活躍於北伐、抗戰、國共內戰等重要戰事,而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目前均作為古蹟保護。
目錄 校史
清光緒二年(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辦「廣東西學館」,以白銀8萬元購買黃埔長洲島船塢為館址。光緒八年(1882年)更名為「廣東實學館」。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這是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
1923年9月,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的長洲島上,原清代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和民初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張申府(後改為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中國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蔡昇熙畢業証書
孫文在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孫中山手書黃埔軍校訓詞(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北伐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學盛況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武漢分共(中國大陸稱:「七·一五」反共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兵變和廣州暴動(中國大陸稱述起義,國民政府均視為"暴動")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金陵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於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於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高雄縣鳳山鎮(後升格為鳳山市,今高雄市鳳山區)的前日軍基地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又稱「台灣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陸軍軍官學校在台復校,設於原第四軍官訓練班之校址。
歷任校長
歷任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蔣中正先生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關麟征中將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張耀明中將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羅友倫中將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謝肇齊中將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誠中將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 靉中將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張立夫中將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中將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中將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謙中將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許歷農中將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遠中將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盧光義中將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黃幸強中將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黃耀羽中將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湯元普中將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中將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楊德智中將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馬登鶴中將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陽中將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中將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張岳衡中將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楊國強中將第廿五任
2005年7月—2006年6月
王根林中將
(2006年7月,由賈輔義中將暫代)第廿七任
2010年7月—至今
全子瑞少將創辦初期主要教職員
黃埔軍校舊址
中國國民黨
- 蔣中正:校長
- 廖仲愷:國民黨代表
- 李濟深:教練部主任
- 鄧演達: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武漢分校代校長
- 王柏齡:教授部主任
-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 邵元沖:政治部主任
- 俞飛鵬:軍需部副主任
- 宋榮昌:軍醫部主任
- 李其芳:軍醫部副主任
- 杜景祺:軍醫部主任
- 何應欽:戰術總教官;教育長;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
- 王柏齡:教育長
- 錢大鈞:參謀處處長
- 石醉六:長沙分校分校校長
- 顧孟余、徐謙: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 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中國共產黨
- 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
- 張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 周恩來:政治部主任
-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 聶榮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
- 魯易:政治部秘書
- 惲代英:本部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 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蘇聯
黃埔舊校
主條目: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大門原貌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綵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 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中國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掛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產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校徽介紹
-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衛國家安全。
- 親愛精誠:本校校訓。
- 青天白日國徽:代表中華民國。
- 指揮刀:代表指揮官權責。
- 瑞穗:代表中華民國陸軍對北伐、抗戰、動員戡亂所建立之豐功偉績,並示「寓兵於農」之意。每禾七短,合為「雙七」,又名「七七」,含有抗戰建國紀念暨發揮抗戰建國之意。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經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每年6月16日,定為「校慶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 以血妝花,以校做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 林慶培 曲 陳祖康 詞
- 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 主義須貫徹 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 打條血路 引導被壓迫民眾
- 攜著手 向前行 路不遠 莫要驚
- 親愛精誠 繼續永守
-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
身為陸軍軍官學校學生
堅持不說謊 不欺騙 不偷竊的榮譽信條
也不縱容他人違反
立志成為允文允武 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
具備領導管理 解決問題 語文溝通 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
信守國家 責任 榮譽 犧牲 團結 勇氣 自信的核心價值
發揮親愛精誠校訓 確定 我 是最好的認知
貫徹 尊師重道 存誠務實的要求紀念活動
- 1994年6月16日,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台灣的中華郵政亦發行郵票1枚,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
- 2004年6月14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黃埔軍校八十周年史蹟展」。
- 200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首發,收入50餘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來自台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架構
大陸時期分校
武漢分校校門
- 成都分校
- 潮州分校
- 長沙分校
- 洛陽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
- 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
- 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
- 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
- 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
- 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
- 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
- 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
- 迪化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
- 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 深圳分校
- 汪偽軍校
大陸時期機構設置
- 軍校由六個部門組成:政治、教育、訓練、管理、醫學和補給。
- 軍校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生兵、通信兵等科。
現有教學單位
- 大學部
- 研究發展中心
- 土木系
- 機械系
- 管科系
- 物理系
- 化學系
- 電機系
- 資訊系
- 政治系
- 通識教育中心
- 軍事管理科學研究中心
備註:目前並無外文系,僅有英專連(或稱托福班)
著名校友
中國國民黨指揮官
中國共產黨指揮官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正體中文)(中文)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顯示▼隱藏▲
政治大學 - 東海大學 - 清華大學 - 交通大學 - 輔仁大學 - 中央大學 - 東吳大學 - 靜宜大學 - 中山大學
軍警院校
國防醫學院 - 海軍軍官學校 - 空軍軍官學校 -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 陸軍軍官學校 - 國防大學(空軍指揮參謀學院、中正理工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 - 警察大學
顯示▼隱藏▲
大學系統與聯盟: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 台北聯合大學系統 · 台灣綜合大學系統 · 高雄學園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陽明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交通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臺南大學 · 國立高雄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北台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中台灣
南台灣
藝術院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體育院校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 國立體育大學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 ·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其他體系
高等教育
中央警察大學 · 國防醫學院 · 國防大學 ·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 陸軍專科學校 · 海軍軍官學校 · 空軍軍官學校 · 陸軍軍官學校
9個分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