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于1917年俄历2月(公历3月)而得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革命期间,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资产阶级得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简介

1917年初,俄国革命运动急剧发展。资产阶级也感到沙皇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企图发动宫廷政变。

1

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10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25万人。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参加示威和集会的群众,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11日,布尔什维克维堡区委员会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绝向工人开枪,大批转到革命方面。起义士兵和工人逮捕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释放政治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布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国迅猛展开。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覆灭。

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

到了1917年初,革命时机已经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举行罢工。参加罢工的达14万 5千人。在莫斯科、哈尔科夫、巴库等城市也举行群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时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长在给内务大臣的报告中说:“总罢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并像1905年一样流行。”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感到恐慌。资产阶级向沙皇呼吁,希望沙皇让他们参加政权。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并以解散国家杜马进行威胁。孟什维克为着给资产阶级撑腰,邀请工人在 2月27(14)日国家杜马开会那天到杜马所在地塔夫里达宫附近举行和平示威,要求杜马建立一个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这样可以提高杜马的声望,对沙皇施加压力。

布尔什维克坚持反对孟什维克追随资产阶级的路线。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当时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处在国外,称中央国外局,党在国内的工作由中央俄罗斯局领导。

1917年初,参加俄罗斯局工作的领导人是维·米·莫洛托夫,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鲁茨基。党中央俄罗斯局通过决议,指出到杜马去示威游行必然模糊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在“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战争反对战争!”“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的口号下举行示威游行。结果,在2月27日,有9万人参加罢工,大部分工人都跟着布尔什维克走,在涅瓦大街示威游行,去塔夫里达宫的寥寥无几。

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的领导下,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3月3日 (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厂冲压车间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计件工资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厂方无理拒绝,且以高压手段进行威胁,宣布不定期歇业。在这个厂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响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立即领导工人同厂方针锋相对地斗争。罢工扩大到整个普梯洛夫厂。3月7日 (2月22日),按军管当局命令,普梯洛夫厂大门紧闭。工人无法入内,便成立罢工委员会,并决定请求其他工人支援。冲突进一步发展为全市性的斗争。

3月8日(2月23日),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决定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并进行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散会后,女工们纷纷上街示威游行,男工也跟着走了出来。这一天参加罢工的达9万人。当天晚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讨论了一天来斗争的形势,主张继续开展斗争,推进革命。

3月9日,彼得格勒罢工的人数增加到2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警察企图把群众分开,但无济于事。工人们时而在这里集合,时而在那里出现,继续示威游行。在群众性的罢工、示威游行发展起来后,布尔什维克把争取军队转到革命方面作为重大的任务。布尔什维克组织工人深入营房、哨所、巡逻队,说服士兵不向人民开枪。

3月10日,彼得格勒罢工转变为总罢工。各种企业、商店、餐厅、咖啡馆都停止工作。在市中心挤满了人群。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大本营所在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洛夫关于首都局势的报告后,下令对彼得格勒罢工运动实行恐怖手段。3月10日晚,他签署了给哈巴洛夫的电报:“着令于明日京都中的骚乱悉行制止”。沙皇军队连夜逮捕了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委员5人,在彼得格勒市中心和交通要道上布满了军警,在屋顶和角楼里架起了机关枪。

但是,革命烈火并没有被扑灭下去。根据党中央局的决定,由维堡委员会代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职权,继续领导人民进行斗争。3月11日是星期天。彼得格勒工人仍涌向街道、广场。禁卫军巴甫洛夫团后备营第四连士兵起义,拒绝向人民开枪。这次起义标志着士兵已经开始转到人民方面。晚上,布尔什维克维堡委员会开会。会议认为当时的形势对无产阶级十分有利,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并计划与士兵联欢,夺取武器库。俄国人民同沙皇制度最后决斗的时刻到来了。

3月12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进。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组织工作,军队中的大批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早晨 6时,沃伦禁卫团教导队士兵起义,杀死教导队队长,然后上街,开往附近的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团和立托夫斯基团,把这两个团的士兵联合起来。整理好队伍后,起义兵团开往维堡,同工人会合。驻在维堡区的莫斯科禁卫团教导队进行反抗,阻止士兵参加起义。起义士兵和工人冲进营房,击毙教导队长,夺取了武器,武装了工人。工人和起义士兵夺取了兵工总厂和炮兵总部,缴获4万支步枪、3万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布尔什维克带领群众向监狱冲击,释放了政治犯,获得释放的布尔什维克立即奔向工人区,参加战斗。军队参加起义越来越多。据统计,军队参加起义的在3月11日晚还只有600人,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达66700人。

3月12日晚,沙皇的大臣们在玛丽亚宫开了最后一次会,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前线调回军队来彼得格勒镇压起义。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军队已经起义。沙皇的讨伐队被阻拦在半路。整个首都掌握在起义人民手中。

3月12日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经党中央俄罗斯局讨论后)以传单形式发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指出工人阶级和革命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 8小时工作制,联合各交战国人民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广为传播,在工人和士兵的集会上宣读,以后又重印。它反映了布尔什维克的最低纲领,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性文件,是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见证。

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后,接着在各地迅速展开。3 月12日,布尔什维克党莫斯科委员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和士兵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3日晨,莫斯科开始总罢工。游行队伍向红场、市杜马行进。武装的工人把警卫撵走,解除他们的武装。在市杜马对面的广场上举行群众大会。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走进营房,同士兵联欢。士兵很快转到革命方面。3月1日,工人和起义士兵占领了克里姆林宫、兵工厂、火车站、市政府、警察局、电报局等,从监狱里放出政治犯。

彼得格勒附近的驻军和舰队热烈响应首都武装起义。3 月14日,整个喀琅施塔得掌握在起义人民手中。赫尔森福斯(赫尔辛基)的水兵、士兵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消息传到前线时,广大士兵立即行动起来,成立士兵委员会,对军官实行监督。农民也欢迎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已经给他们带来政治上的解放。他们开始夺取地主的土地,争取经济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这样,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政权并存

在罢工和武装起义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关——苏维埃。还在3 月12日早晨,在布尔什维克党维堡区委员会和工人的会议上,依照维·米·莫洛托夫的建议,就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发起小组,并以这个小组的名义于当天向全市散发告工人、士兵书,号召建立苏维埃作为革命的政权机关,并指定以芬兰车站为代表的集合点。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其中包括国家杜马中的孟什维克代表,劳动派,地方自治局、城市自治机关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律师,新闻记者,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工人小组的成员等,3月12日(2月27日)下午2—3点,到达塔夫里达宫。他们当中一些同工人保持着联系并进行合法活动的代表人物,如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马·斯柯别列夫、亚·克伦斯基、波·波格丹诺夫、库·格沃兹杰夫、尼·索柯洛夫、伊·沃尔柯夫等,自称是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并以这个委员会的名义向首都公众发表通告。通告立即被印成传单,并在当天的《彼得格勒新闻工作者消息报》上公布。通告说:在国家杜马开会的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和居民的代表宣布,他们的代表的第一次会议定于今晚 7点在国家杜马所在地召开。所有转到人民方面的军队每1连选1名代表,工厂每1千人选1名代表,不足1千人的工厂选1名代表。

从通告发表到开会只有几小时,许多工人正在街头参加战斗,不能参加选举。孟什维克在沙皇统治时代已经能够从事合法活动,拥有方便的条件(如通过军事工作委员会“工人小组”、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来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会议。结果,大多数苏维埃代表不是工人直接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合法工人组织指派的。布尔什维克只有少数代表。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劳动派、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当选为副主席。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大多数也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只是到会议即将结束时,莫洛托夫才赶到塔夫里达宫。经过他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党才有3名代表参加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他们是: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鲁茨基、彼·阿·克拉西柯夫。

由于群众的压力,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得不采取一些革命措施。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进一步领导军队的革命运动;成立工人民警(赤卫队的前身),以维持首都的革命秩序;成立粮食委员会,以保证首都军民的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供应;委派10名专员到彼得格勒各区,建立革命政权;在银行和造币厂设立岗哨,剥夺旧政权对财政金融的控制权;查封反动报纸,出版苏维埃的机关报。

为了巩固工人和农民(士兵大多数来自农民)的战斗联盟,布尔什维克主张建立有士兵代表参加的苏维埃。3 月13日,士兵代表开始到塔夫里达宫参加苏维埃会议。14日,举行了统一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体会议,10名士兵、水兵代表(其中两名布尔什维克)参加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时,发布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号命令,规定在所有部队中通过选举成立士兵委员会、水兵委员会,各部队的一切活动只能服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其中第五条规定武器必须归士兵委员会掌握,废除旧军衔,禁止军官虐待士兵。第一号命令保证了军队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对巩固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继彼得格勒苏维埃之后,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同样的权力机关。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以前,由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行使它的职权。

但是,当时除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以外,还有另一个政府,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害怕无产阶级更甚于害怕反动派,是一个反革命阶级。他们很多人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立宪,同沙皇瓜分政权,并不想从根本上推翻沙皇制度。但在革命高潮中,他们摇身一变,成为革命的同路人。3月12日夜,他们急忙成立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企图抢先夺取政权。他们还派十月党人亚·伊·古契柯夫和国家杜马代表瓦·维·叔尔根前往普斯科夫同沙皇谈判,妄图保存君主制度。叔尔根和古契柯夫竟向沙皇献策,说挽救皇朝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最高管理权转到其他人手中。尼古拉二世最后决定退位,而让位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3月15日午夜,沙皇签署了退位宣言,并按照古契柯夫和叔尔根的请求签署了任命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为大臣会议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为最高总司令的诏书。

由于人民的强烈抗议,这个阴谋没有得逞。当古契柯夫返回途中,在彼得格勒车站,举杯表示对米哈伊尔的祝愿时,工人们愤怒地要把古契柯夫逮捕,并把他枪毙。米哈伊尔也没有力量登上皇位,而在1918年被枪决。

当时的实际力量在苏维埃一边。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连印一张声明的地方都没有。没有苏维埃的同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立自己的政府。因此,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便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建议就成立新政府问题进行谈判。窃取苏维埃领导岗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孟什维克从机会主义立场出发,力图限制革命的范围。他们认为推翻沙皇制度后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能对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促使它向左前进。布尔什维克反对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3 月15日,在苏维埃的全体会议上,莫洛托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攻击无产阶级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力量,鼓吹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蒙骗一些苏维埃代表。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拱手交给资产阶级。

3月15日,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格·叶·李沃夫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首领巴·尼·米留可夫为外交部长,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十月党首领亚·伊·古契柯夫为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亚·费·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

这样,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意义

为什么掌握了实际政权的苏维埃竟然自愿地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窃取这次革命的胜利果实?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的国家。大批小资产阶级直接卷入革命浪潮中,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动摇性和不稳定性。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产阶级的成份发生了变化。大批有觉悟的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代替他们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业者和小业主。他们成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影响工人队伍的社会基础。第三,二月革命期间,革命领袖列宁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侨居在国外。在国内,许多布尔什维克尚被关在监狱或在远离革命中心的流放地。革命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第四,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组织上又有很大发展,拥有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全国性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合法阵地,并利用报纸、刊物等舆论工具。这些,使资产阶级拥有巨大的优势。当沙皇制度在革命的打击下一倾覆,资产阶级便接着上台。

从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开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内,沙皇制度彻底崩溃了。二月革命进展之迅速,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二月革命这样快地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

沙皇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帝国主义战争,促使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激起人民极大的反抗力,是二月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二月革命所以胜利还在于1905—1907年俄国革命的影响。这次革命提高了群众的觉悟,使他们获得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锻炼。列宁指出,“如果不是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1907年间进行了极其伟大的阶级战斗和表现了革命的毅力,那么第二次革命的进展就不会这样迅速”。

二月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者,同农民结成了亲密联盟,而且资产阶级看到人民即将战胜专制制度也投机革命。在阶级力量对比上,人民力量占优势。革命遇到的阻力比较小。所以列宁说:“二月革命获得最初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不仅有农民群众,而且还有资产阶级。因此我们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沙皇制度,达到了1905年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二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尽管处境很困难,人数又少,但他们没有失去同群众的联系,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领导革命运动。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口号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发动群众的有力武器。在二月革命中,只有布尔什维克明确地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指出实行这个纲领的道路。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以及其他任何自称为社会主义的政党都不敢公开触及这些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使落后的俄国的发展进程大大加速”,仿佛一下子“就赶上了意大利和英国,并且几乎赶上了法国”。这就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武装斗争

 

通常所说的武装斗争,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组织和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斗争,包括战争和战争以外的武装冲突,它发生于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其中,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武装斗争,是推翻反动统治、抵御外来侵略、争取解放的主要手段。

武装斗争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武装斗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频繁发生,但在不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同的历史时期其规模和方式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古代,主要方式是以较密集的队形进行近战、白刃格斗和车战;到了近代、热兵器成为武装斗争的主要工具,火枪队和炮兵队在武装力量中占主导地位。历史步入现代以后,武装斗争逐渐带有现代化色彩,往往由诸军兵种合成的、装备有大量坦克、舰艇、飞机、自行火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武装力量,采用多梯次、大纵深、多方向的方法进行立体作战,其规模范围空前增大,破坏性、残酷性大大提高。特别是进入高技术信息时代后,精确制导武器、导弹核武器、电子战武器、航天武器、定向能武器、智能武器等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系统的大量涌入战场,将把武装斗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切剥削阶级都掌握着武装力量,他们之间也发生武装冲突以至战争。但是他们的武装力量的首要职能是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被压迫阶级进行武装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农民(农奴)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武装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武装斗争。

F.恩格斯1870年在《如何击败普军》一文中曾提到过解决政府之间的争端的武装斗争。1871年,K.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公社的主要经验就是用武装的人民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见彩图)。В.И.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对武装斗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武装斗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阶级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采取武装斗争和国内战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苏联人民在列宁领导下,实践了这一理论,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武装斗争的理论。毛泽东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他强调,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他认为进行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它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主要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但是运用这一原理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人民武装力量要取得胜利,必须经过艰苦的斗争,关键是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和有一个能够确立和坚持这条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1]

提出者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历史上几乎每次革命都夹杂着血腥,武装斗争的历史悠久,要上溯,多半应该是哪个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奴隶暴动的领袖,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从最早的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伴有武装斗争,至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武装斗争,要追溯到大革命的失败,当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自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再次想到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从上海撤离的党中央成员汇聚武汉,准备在武汉起义讨蒋,但此时控制武汉的汪精卫与蒋介石同流合污(史称宁汉合流,汪精卫向蒋介石表明立场),也开始疯狂镇压在武汉共产党人,甚至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反动口号,此时,共产党人才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同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爆发,日后,在中国湖南、江西、广东、湖北、福建等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相继爆发各类起义,提出武装斗争不是某个人的理论,当时党中央成员基本都认识到这点,只是毛泽东的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最为经典,所以广为流传。[2]

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借其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一再地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同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造成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这种特点,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断积蓄和发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扩大斗争的阵地。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起,即以武装斗争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党通过人民战争,一步一步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先进革命阵地,并依托和发展这个阵地,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22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打败拥有优势装备、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最后赢得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3]

实质

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反革命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以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

第四、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第五、事实上,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

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没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这些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最有觉悟,最有组织性、纪律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1]

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的武装斗争,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

中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三、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总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所以,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善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市工人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经验

1928年11月25日,中共红军第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总结1927年下半年和1928年井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冈山根据地和其他地区的武装斗争经验。毛泽东指出,红军和红色政权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

第一、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样“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毛泽东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坚持长期割据局面的极端重要的意义,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的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4]

特点优点

一、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国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二、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指出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三、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指出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建设

军队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型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即:

第一,打仗消灭敌人;

第二,打土豪筹款子;

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

党指挥枪

二、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第一、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要为人民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第三、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

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特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运用于军事领域,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

胜利之本

第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总是把革命战争的进行和胜利,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根据地

第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人民军队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有了根据地,中国革命战争才有了根基,人民军队就能依靠根据地的人力、物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就有了训练、休整和补充的基地,就能坚持长期的战争,夺取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3)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

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机制,即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主要是民兵和游击队结合)的武装力量机制。

战术原则

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也就是攻势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是防御和进攻的交互应用,通过防御,保存实力,待机破敌,最后达到进攻和反攻。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战争总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积极防御是通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制定了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则提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方针。

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毛泽东指出:“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为我军制定的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

游击战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游击战是土地革命前三年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运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是解放战争后期的重要作战形式。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我军丰富的游击战争的经验,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地位。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它既是我军战役战斗的主要作战方法,也是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战略进攻

战略进攻是对战略防御之敌所采取的全面进攻,是消灭敌人和夺取或收复领土的主要手段。毛泽东指出:“反攻原则,是在敌人进攻时应用的,进攻原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的。”战略进攻“是敌取守势我取攻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方针”。

参考资料
  • 1. 武装斗争实质 .

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

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这种液体可因震动而爆炸,属化学危险品。同时硝化甘油也可用做心绞痛的缓解药物。

化学品名称
成分/组成信息
危险性概述
急救措施
消防措施
泄漏应急处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理化特性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毒理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废弃处置
运输信息
法规信息
诺贝尔与硝化甘油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 nitroglycerine

中文名称2: 三硝酸甘油酯

英文名称2: glyceryl trinitrate

技术说明书编码: 15

CAS No.: 55-63-0

化学式: C3H5N3O9

分子量: 227.09

密度:1.6 g/cm³ (15°C)

TNT当量:1.50

自燃温度:50 - 60 °C 时分解

爆速:7700 m/s

外观:无色或黄色澄清油状液体

摩尔质量:227.0872 g/mol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硝化甘油 55-63-0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少量吸收即可引起剧烈的搏动性头痛,常有恶心、心悸,有时有呕吐和腹痛,面部发热、潮红;较大量产生低血压、抑郁、精神错乱,偶见谵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紫绀。饮酒后,上述症状加剧,并可发生躁狂。本品易经皮肤吸收,应防止皮肤接触。慢性影响:可有头痛、疲乏等不适。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属爆炸品,易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冻结的硝化甘油机械感度比液体的要高,处于半冻结状态时,机械感度更高。故受暴冷暴热、撞击、摩擦,遇明火、高热时,均有引起爆炸的危险。与强酸接触能发生强烈反应, 引起燃烧或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禁止用砂土压盖。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锯末或类似材料混合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爆炸品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1[皮]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ACGIH 0.05ppm,0.46mg/m3[皮]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外观与性状: 淡黄色稠厚液体,低温易冻结。

pH:

熔点(℃): 13

沸点(℃): 180

相对密度(水=1): 1.59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0.01(60℃)

燃烧热(kJ/mol): 1540.0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资料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开山筑路的炸药及其它炸药和药品。

其它理化性质: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105 mg/kg(大鼠经口);115 mg/kg(小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轻度刺激。

致敏性: 无资料

致突变性: 无资料

致畸性: 无资料

致癌性: 无资料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不要让该物质进入环境。

医疗作用: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制成0.3%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作用迅速而短暂,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绞痛。硝酸甘油片不能吞服,而要放在舌下含服 。这是因为吞服的硝酸甘油在吸收过程必须通过肝脏,在肝脏中绝大部分的硝酸甘油被灭活,而使药效大大降低。我们每个人的舌头下面有许多血管医学上叫舌下静脉丛,硝酸甘油极容易溶化,当把它含在舌下时,溶化了的药物能直接入血,因此不但起效快,而且药效不会降低。硝酸甘油味稍甜并带有刺激性,所以合格的硝酸甘油不但应溶化得快,而且含在舌下要有烧灼感,这也是药物有效的标志 。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在公安部门指定地点引爆。

废弃注意事项: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11033

UN编号: 0143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Z01

包装方法: 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暂不办理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车速要加以控制,避免颠簸、震荡。不得与酸、碱、盐类、氧化剂、易燃可燃物、自燃物品、金属粉末等危险物品及钢铁材料器具混装。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停留时应严格选择停放地点,远离高压电源、火源和高温场所,要与其它车辆隔离并留有专人看管,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1 类爆炸品;车间空气中硝化甘油卫生标准 (GB 16212-1996),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

可用做心绞痛的缓解药物。

诺贝尔与硝化甘油

阿尔佛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发

诺贝尔

诺贝尔

明家的家庭里,只读过一年正规小学。他自幼勤学好问,到处访求名师指导,曾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学习,他在18岁时便对科学、文学和哲学具有一定的修养。除俄文和瑞典文以外,他还通晓英文、法文和德文。从1852年开始,他在老诺贝尔的工厂里工作,渐渐在技术上崭露头角。

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Ascanio So brero,l8l2~1888)l847年在报告他的研究成果时说,用硝酸和硫酸处理甘油,得到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即硝化甘油,“这种液体可因震动而爆炸,将来能做何用途,只有将来的实验能告诉我们。”西宁教授在圣彼得堡做锤击硝化甘油发生爆炸实验给诺贝尔看,并说,如能想出切实的办法使它爆炸,它将在军事上大有用处。这引起了年轻诺贝尔的极大兴趣。从此以后,诺贝尔对此念念不忘,决心要完成这一发明。

诺贝尔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认识到要使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170~180℃)或以重力冲击。寻求一种安全的引爆装置正是诺贝尔为自己确定的课题。1862年5月,随着一声剧响,水沟水花四溅,地动山摇,他第一次发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用少量的一般火药导致硝化甘油猛烈爆炸就是诺贝尔发明的“引爆物”。为此,1864年他在瑞典第一次获得了硝化甘油的引爆装置-雷管的专利权,完成了他的第一项重大发明。1868年2月,瑞典科学会授予诺贝尔父子金质奖章,奖励老诺贝尔用硝化甘油制造炸药的长期努力,奖励阿尔佛雷德•诺贝尔首次使硝化甘油成为可以用于工业的炸药。

在当时,大批量生产硝化甘油充满了风险。诺贝尔着手改进生产工艺,力求做到安全生产。由于多次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极为悲伤、特别是1864年9月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家住宅附近实验室的硝化甘油爆炸事故,使从事实验的5个人全部死于非命,其中包括诺贝尔最年轻的弟弟卢得卫,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仍勇往直前,决不畏缩。他发明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冷却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机器,初步扫除了大批量生产的障碍。

新的“炸油”在爆破工程上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很快地得到普遍应用。加上阿尔佛雷德•诺贝尔为了推广他的发明,亲自到各处去进行实验,使他的名声远扬各国,要求供货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当时人们对炸药的危险性十分无知,在长途运输中,各地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液体硝化甘油爆炸事故,报警的信函涌向诺贝尔。他首先赶到销售量最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法就地制造,以免长途运输带来的危险,又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集中精力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运输方法。1867年他把产于德国北部的多孔的硅藻土与硝化甘油混合制成了两种固体炸药:1号和2号猛炸药。这种安全烈性炸药很快获得了英、法、德国的专利权,并在开矿、筑路、开掘隧道等施工中应用。但这种炸药的爆炸力只是硝化甘油的四分之三。

硅藻土猛炸药问世以后,猛炸药应用于工业上的障碍扫除了。几乎与此同时,诺贝尔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之处,即不但爆炸力不如硝化甘油,而且猛炸药受潮或受压时,硝化甘油仍有惨出的危险。于是诺贝尔开始试验研制一种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有猛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1875年坚结的腔质炸药和柔软可塑性极好的胶质炸药相继问世。它的爆炸效力高,价钱也比较便宜。它比纯硝化甘油有更大的爆炸力,而又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点燃不会爆炸,浸水不会受潮。胶质炸药很快在瑞士、法国、意大利的爆破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诺贝尔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枪炮用无烟火药的研制工作。他以自已的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于1888年改变赛璐璐的配方,以硝化甘油代替其中的樟脑,制成颗粒状无烟火药。他把这种燃烧速度快而又无残渣的火药用作枪炮的发射炸药。这就是混合无烟炸药。

除了炸药和火器技术外,诺贝尔在化学领明专利权。他因此也变成了百万富翁。他希望他的发明能促进人类生产的发展,但事与愿违,炸药被用于战争,他在一些人心目中成了“贩卖死亡的商人”。

阿尔佛雷德•诺贝尔晚年患心脏病,又受风湿病的折磨。好像命运故意跟这位大发明家开玩笑一样,他经常服用的扩张血管的药物,就是与他一生事业休戚相关的硝化甘油。他制造硝化甘油,是为了炸开矿山和铁路的脉胳;他服用硝化甘油,则是为了“炸”通他输血阻塞的脉胳。1896年12月10日,他在法国桑雷穆的别墅里逝世。

诺贝尔一生都很勤奋,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文明。他在去世前一年(1895年)留下遗嘱,将价值瑞典币30余亿克朗的财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作为奖金,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文学方面有贡献的人,以及有效地促进国际亲善、废除或裁减常备军、对促进和平事业有贡献的人。1968年又增设经济学奖。受奖人不受国籍限制.这就是自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逝世日(即12月10日)颂发的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1]

参考资料
  • 1. 诺贝尔与硝化甘油 .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简介资料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国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主要归咎于几十年的国家动乱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不利,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妥协或被镇压,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员常常把这场革命当作1917年革命的先驱。

详细介绍

1905年1月3日,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开始举行罢工。罢工的起因是厂里解雇了四名工人。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迅速扩大,彼得堡其他工厂也相继加入。这次罢工变成总罢工了。运动迅猛地发展起来。沙皇政府决定一开始就把运动镇压下去。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早在1904年,即普梯洛夫工厂罢工以前,警察局已通过奸细加邦神父在工人中间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俄国工厂工人大会"。这个组织在彼得堡各区都设有自己的分会。当罢工开始时,加邦神父在他这个组织的会上提出了一个挑衅的计划:让全体工人在1月9日集合起来,举着教堂旗幡和沙皇画像,和平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陈述本身疾苦的请愿书。他说,沙皇一定会出来接见人民,倾听和满足人民的要求。加邦是为沙皇的保安局效劳,挑起枪杀工人的惨剧,把工人运动淹没于血泊中。但这个警察计划却反过来对着沙皇政府了。

请愿书在工人的集会上讨论过,并作了一些修改。布尔什维克也在这些集会上讲了话,不过他们没有明说自己是布尔什维克。由于他们的影响,在请愿书上加进了关于言论出版自由、工人结社自由、召集立宪会议来改变俄国国家制度、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政教分防、停止战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土地归农民等要求。

布尔什维克在这些会上发言时向工人指明,自由不是用向沙皇请愿的方法获得的,而要靠拿起武器去争取。布尔什维克警告工人会遭到枪击。但他们阻止不住往冬宫请愿的游行。很大一部分工人还相信沙皇会帮助他们。强有力的运动席卷了群众。

彼得堡工人在请愿书上写道:

"我们,彼得堡市的工人,偕同我们的妻室儿女和老弱父母,特来向皇上请求公道和保护。我们生活困苦,备受压迫,当牛做马,遭受着欺凌侮辱和非人的待遇……我们已再三忍耐,但是我们日甚一日地被推人困苦、无权和愚昧的深渊,暴政专横压制着我们……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我们已经到了与其让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继续下去还不如死去为好的可怕时刻……"

1905年1月9日清晨,工人们前往当时沙皇所在的冬宫。工人们带着全家--妻子、孩子和老人--去见沙皇。他们手无寸铁,只是抬着沙皇的画像,举着教堂旗幡,唱着祷告歌,上街的队伍总共有十四万多人。

尼古拉二世并没有和他们讲友爱。他下令枪杀手无寸铁的工人。这一天有1000多工人被沙皇军队打死,有两千多工人被打伤。彼得堡的街头染遍了工人的鲜血。

布尔什维克是和工人们同去了的。他们中有许多人被打死或被逮捕。布尔什维克当时就在染遍工人鲜血的街头向工人解释,谁是这一残酷暴行的祸首,应该怎样同他作斗争。

1月9日从此称为"流血星期日"。工人在1月9日得到了血的教训。工人对沙皇的信念在这天被枪毙了。他们懂得了,只有用斗争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1月9日傍晚,各工人区开始构筑街垒。工人们说:"沙皇揍了我们,那我们也要揍他!"

沙皇制造血腥暴行的可怕消息传遍了全国。全体工人阶级、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每一个城市里的工人都用罢工来抗议沙皇的暴行,并提出了政治要求。工人现在已是喊着"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上街了。在1月间,罢工人数达到很大的数字--44万。一个月内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超过了过去整整十年的罢工人数。工人运动上升到了极大的高度。

革命在俄国开始了。

1月9日以后,工人的革命斗争具有更加尖锐的政治性质。工人群众开始由经济罢工和支持性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游行示威,在某些地方甚至开始转到武装抵抗沙皇军队。在彼得堡、莫斯科、华沙、里加和巴库这些集中了大量工人的140大城市里,罢工进行得特别顽强和有组织。五金工人走在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前列。先进工人队伍用自己的罢工振奋了觉悟较低的阶层,发动了整个工人阶级去作斗争。社会民主党的影响迅速增长了。

五一游行示威在许多地方引起了群众与军警的冲突。在华沙,示威群众受到枪击而死伤者达数百人。华沙工人响应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号召,举行了总罢工以示抗议。罢工和游行示威在5月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全俄各地参加五月罢工的工人在二十万以上。巴库、洛兹、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都!卷入了总罢工。罢工工人和示威群众同沙皇军队冲突的事件日益增多。敖德萨、华沙、里加、洛兹和其他许多城市都曾发生过这样的冲突。

在波兰的大工业中心洛兹市,斗争进行得特别激烈。洛兹工人在市区的街道上构筑了几十座街垒,同沙皇军队进行了三天巷战(1905年6月22-24日)。在这里,武装发动与总罢工汇合起来了。列宁认为这些战斗是俄国工人的第一次武装发动。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工人的罢工是夏季罢工中特别出色的一次。这次罢工从1905年5月底开始一直坚持到8月初,几乎持续了两个半月。参加罢工的工人约有七万,其中许多是妇女。

这次罢工是布尔什维克北方委员会领导的。在城外的塔尔卡河畔,差不多每天都有几千工人举行集会。工人在这些大会上讨论了自己的需求。在工人大会上常有布尔什维克出来发言。为了镇压罢工,沙皇当局命令军队驱散工人,向工人开枪射击。几十个工人被打死,数百个工人受伤。城内宣布了戒严。但工人还是继续坚持,拒绝复工。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忍饥挨饿,但不屈服。只是到了极端疲惫的时候,工人才不得已去上工。罢工锻炼了工人。工人阶级在这次罢工中作出了勇敢、坚定、沉着和团结的榜样。在这次罢工中,伊万诺沃-活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受到了真正的政治教育。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在这次罢工期间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实际上是俄国最初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之一。

工人的政治罢工震撼了全国。农村也跟着城市发动起来了。从春天起就开

始了农民的骚动。一群一群的农民起来造地主的反,捣毁地主的田庄、糖厂和酒厂,焚烧地主的楼房和庄院。许多地方的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大批砍伐地主的林木,要求把地主土地转交给人民。农民把地主的粮食的其他食品夺来分给饥民。地主们惊惶万分,不得不逃往城市。沙皇政府调遣土兵和哥萨克去镇压农民起义。军队开枪射击农民,逮捕"祸首",拷打和折磨他们。但农民并不停止斗争。

在俄国中部、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高加索(特别是在格鲁吉亚),农民运动不断扩大。

社会民主党人深入农村。党中央发出了告农民书:《农民们,请听我们说》。特维尔、萨拉托夫、波尔塔瓦、切尔尼果夫、叶加特林诺斯拉夫、梯弗里斯和其他许省份的社会民主党委员会都发表了告农民书。社会民主党人在农村中开大会,成立农民小组,建立农民委员会。1905年夏天,许多地方发生了社会民主党人组织的农业工人罢工。

但这还只是农民斗争的开始。农民运动只扩展到85个县,即约近沙俄欧洲部分总县数的1/7。

工人和农民的运动以及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的多次失败,对军队发生了影响。沙皇制度的这个支柱动摇了。

1905年6月,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装甲舰上爆发了起义。该舰当时停泊在离正在举行工人总罢工的敖德萨不远的地方。起义的水兵惩治了他们切齿痛恨的军官,把装甲舰开到了敖德萨。"波将金"号装甲舰转到革命方面来了。

列宁对这次起义极为重视。他认为布尔什维克必须领导这一运动,使其能与工农群众和地方驻军的运动汇合起来。

沙皇派了一批军舰去镇压"波将金"号,但这些军舰上的水兵拒绝对自己的起义同伴射击。革命的红旗在"波将金"号装甲舰上飘扬了好几天。但布尔什维克党在1905年还不象后来在1917年那样是领导运动的唯一政党。当时在"波将金"号上有许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因此,虽然有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参加了起义,但起义还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和有充分经验的领导。一部分水兵在决定关头动摇了。黑海舰队中的其他军舰没有来响应这艘起义的装甲舰。革命的装甲舰因为缺乏煤炭和粮食,不得不开到罗马尼亚岸边,向罗马尼亚当局投降。

"波将金"号装甲舰的水兵起义最后失败了。后来落到沙皇政府手里的水兵被交付法庭审判,一部分被处死,一部分被流放服苦役。但起义这一事实本身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波将金"号装甲舰的起义是陆海军中第一个群众性的革命发动,是沙皇军队的很大一支部队第一次转到革命方面来。这次起义使工人和农民,特别是士兵群众和水兵群众自己更加认识、更加了解了陆海军必须与工人阶级联合、与人民联合的思想。

工人向群众性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的转变,农民运动的加强,人民与军警的武装冲突,以及黑海舰队中的起义,--这一切说明人民武装起义的条件正在成熟。这种情形使自由资产阶级不得不认真行动起来。它害怕革命,同时又用革命恐吓沙皇。它是想勾结沙皇反对革命,要沙皇"为人民"实行小小的改良以便"稳定"人心,分裂革命力量,借以防止"革命惨象"。自由派地主们说:"必须割点土地给农民,不然他们就会割死我们的。"自由资产阶级准备同沙皇分掌政权。列宁在当时谈到工人阶级的策略和自由资产阶级的策略时写道:"无产阶级在进行斗争,资产阶级在窃取政权。"

沙皇政府继续用残暴手段镇压工农,但它不能不明白,单用高压手段是对付不了革命的。因此,除高压手段外,它还采取了随机应变的政策。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奸细唆使俄国各族人民互相摧残,制造蹂躏犹太人的暴行,挑拨阿尔明尼亚人和鞑靼人互相残杀。另方面,它又答应召集缙绅会议或国家杜马之类的"代议机构",并委托大臣布里根拟定一种不让杜马拥有立法权的杜马法案。所有这些办法的采用,都是为了分裂革命力量,使人民中间的温和阶层脱离革命。

布尔什维克宣布抵制布里根杜马,决心拆穿这套嘲弄人民代表机关的把戏。

反之,孟什维克决定不拆杜马的台,而且认为必须去参加。

1905年秋,革命运动已遍及全国各地。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了。

9月19日,莫斯科开始了印刷工人的罢工。罢工浪潮扩展到彼得堡和其他许多城市。在莫斯科本市,印刷工人罢工得到了其他产业部门工人的支援而变成了政治总罢工。

10月初,莫斯科一喀山铁路线开始罢工。过了一天,整个莫斯科铁路枢纽站都罢了。罢工浪潮很快就席卷全国所有的铁路线。邮政局和电报局停止了工作。全俄各城市工人纷纷举行有成千成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并决定停止工作。一个个工厂,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地区,都相继卷人罢工。小职员、学生、知识分子(律师、工程师和医生)也加入了罢工工人的洪流。

十月政治罢工发展成了全俄罢工,几乎包括了全国所有的地区,直至最边远的地区,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工人,直至最落后阶层的工人。参加这次政治总罢工的,仅仅产业工人就约有一百万,人数相当多的铁路工人和邮电职员等等还未计算在内。国内全部生活陷于停顿。政府已经瘫痪了。

工人阶级领导了人民群众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群众性政治罢工的口号产生了应有的结果。

十月总罢工显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力量和声势,迫使吓得要死的沙皇颁布了10月17日宣言。1905年10月17日的宣言答应为人民施行"公民自由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人身的真正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答应召集立法杜马、吸收各阶级的居民来参加选举。

这样,布里根的谘议性杜马被革命力量扫除了。布尔什维克抵制布里根杜马的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1]

虽然如此,但10月17日宣言终究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是沙皇的诡计,是沙皇为了麻痹轻信者、赢得时间、聚集力量、然后打击革命所需要的一种喘息时机。沙皇政府口头上答应给予自由,实际上一点切实的东西也没有给。除了许诺之外,工人农民还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东西。10月21日实行了很小一部分政治犯的赦免,而不是群众期待的政治大赦。同时,政府为了拆散人民力量,组织过许多次蹂躏犹太人的血腥暴行,使成千累万的人牺牲了生命;而为了摧残革命势力,又成立了匪帮式的警察团体:"俄国人民同盟"和"米哈伊尔·阿尔汉格144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泛滥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01年--1916年)尔同盟"。在这两个团体中间起重大作用的是一些反动的地主、商人、神父和半刑事犯的流氓,所以人民称之为"黑帮"。黑帮分子在警察协助下,公开殴打和杀害先进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焚烧和射击群众大会和公民集会的场所。沙皇宣言产生的结果看来就是如此。

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评论沙皇宣言的歌谣:

"沙皇心发颤,颁布一宣言:

死者得自由,活人进牢监。"

布尔什维克向群众解释说,10月17日宣言是一个骗局。他们斥责政府在颁布宣言后的所作所为是挑衅。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拿起武器,准备武装起义。

工人更加努力地成立战斗队了。他们已经明白,政治总罢工争得的10月17日的第一个胜利,要求他们继续努力、继续斗争,去推翻沙皇制度。

列宁在评价10月17日宣言时,说它是力量对比暂时处于某种均势的瞬间,就是说,当时无产阶级和农民迫使沙皇发表了宣言,但还无力推翻沙皇制度,而沙皇制度已不能单用旧的手段维持统治,所以不得不在口头上许诺"公民自由"和"立法"杜马。

在十月政治罢工那些疾风暴雨的日子里,在同沙皇斗争的烈火中,工人群众的革命创造力创造了新的强大的武器--工人代表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各工厂代表组成的会议,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工人阶级群众性政治组织。1905年初次产生的苏维埃,是1917年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的雏形。苏维埃是表现人民创造精神的新的革命的形式。它纯粹是各革命阶层居民打破沙皇政府的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而创立起来的。它是人民奋起反对沙皇制度的自动性的表现。

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看作革命政权的萌芽。他们认为苏维埃的力量和作用完全取决于起义的力量和成功。

孟什维克不认为苏维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机关,也不认为它是起义机关。他们把苏维埃看作地方自治机关,如民主产生的城市自治机关之类。

1905年10月13日(26日),彼得堡所有的工厂进行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选举。当天夜间就举行了苏维埃的第一次会议。继彼得堡之后,莫斯科也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是俄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革命中心的苏维埃,是沙皇帝国首都的苏维埃,本应该在1905年革命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孟什维克的拙劣的领导,它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大家知道,当时列宁还不在彼得堡,还在国外。孟什维克趁列宁不在,钻进了彼得堡苏维埃,并夺得了领导权。在这样的条件下,赫卢斯塔列夫、托洛茨基、帕尔乌斯等孟什维克分子能扭转彼得堡苏维埃的方向去反对起义的政策,是毫不奇怪的。他们不是设法使士兵同苏维埃接近并使两者在共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反而要求把士兵撤出彼得堡。苏维埃不是把工人武装起来,使他们作好起义准备,而是裹足不前,反对准备起义。

莫斯科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在革命中完全起着不同的作用。莫斯科苏维埃从成立时起就执行了彻底革命的政策。莫斯科苏维埃是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努力,在莫斯科除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外,还成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莫斯科苏维埃成了武装起义的机关。

在1905年10-12月期间,许多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工人中心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当时还作了组织陆海军士兵代表苏维埃并把它们同工人代表苏维埃统一起来的尝试。有些地方还成立过工农代表苏维埃。

苏维埃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它们往往是自发产生,没有定型,成分上不固定,但它们的行动却象一个政权机关。苏维埃用夺取手段实现了出版自由,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号召人民拒绝向沙皇政府纳税。在个别场合,它们还没收沙皇政府的资金来满足革命的需要。

1905年10月和11月,群众革命斗争继续轰轰烈烈地发展着。工人的罢工仍在继续。

1905年秋,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规模很大。农民运动席卷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份。萨拉托夫、唐波夫、切尔尼果夫、梯弗里斯、库泰依斯和其他一些省份发生过真正的农民起义。但农民群众冲击的力量还是不足。农民运动还缺乏组织和领导。

在许多城市,如梯弗里斯、海参崴、塔什干、撒马尔汗、库尔斯克、苏胡姆、华沙、基辅、里加等,士兵中的骚动也更厉害了。在喀琅施塔得,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水兵中,都爆发了起义(1905年11月)。但这些起义由于彼此分散,都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

一些部队和军舰的起义,往往是由军官的虐待和伙食的恶劣(如所谓"豌豆暴动")等造成的。许多起义的水兵和士兵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必须推翻沙皇政府,必须坚决把武装斗争继续下去。起义的水兵和士兵太和气、太慈善,他们常常错误地把起义开始时逮捕的军官放掉,听了长官的诺言和劝告就平息下来。

革命已经发展到马上要举行武装起义了。布尔什维克号召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反对沙皇和地主,向群众说明武装起义已不可避免。布尔什维克不停地准备武装起义。在士兵和水兵中进行了革命工作,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军事组织。在许多城市中组织了工人战斗队,在战斗队员中进行了武器使用的训练。组织了在国外购置枪械并把它们秘密运回俄国的工作。参加组织枪械运输工作的有党内著名的工作人员。

1905年11月,列宁回到了俄国。在这些日子里,列宁避开沙皇的宪兵和特务,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的准备。他在布尔什维克的《新生活报》上发表的文章,成了对党的日常工作的指示。

在这期间,斯大林同志在南高加索进行了大量革命工作。斯大林同志揭露并狠批了孟什维克,指出他们是反对革命、反对武装起义。他坚决地准备带领工人去迎接同专制制度的决战。在沙皇宣言发表那天,斯大林同志在梯弗里斯群众大会上向工人说道:

"为了真正获得胜利,我们需要什么呢?为了这点,需要三件东西: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也还是武装。"

1905年12月,在芬兰的塔墨尔福斯召开了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形式上还同在一个社会民主党内,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党,各有自己单独的中央。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和斯大林第一次见面了。在此以前,他们互相用书信或通过其他同志来保持联系。

从塔墨尔福斯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必须指出的有两个决议:一个是关于恢复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两个党的党的统一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抵制第一届杜马即所谓维特杜马的问题。

由于这时莫斯科已经开始武装起义,代表会议按照列宁的意见赶忙结束了自己的工作,而代表们也就回到各地亲自参加起义去了。

但沙皇政府也没有睡觉。它也在作决战的准备。沙皇政府同日本媾和减轻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就转而对工人和农民实行进攻。沙皇政府在农民起义的许多省份宣布戒严,颁布了"就地正法"、"格杀勿论"的残暴命令,并下令逮捕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驱散工人代表苏维埃。

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和受他们领导并与广大工人群众紧相联系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决定立刻准备武装起义。12月5日(18日),莫斯科委员会通过决议:向苏维埃提议宣布政治总罢工,并在斗争进程中把它转变为起义。这个决议在许多工人群众大会上得到了拥护。莫斯科苏维埃考虑到工人阶级的意志,一致决定开始政治总罢工。

莫斯科无产阶级开始起义时已有自己的战斗组织,约有一千个战斗队员,其中半数以上是布尔什维克。莫斯科许多工厂也有战斗队。起义者方面总共约有两千战斗队员。工人指望卫戍部队保持中立,指望把一部分卫戍部队分化和争取过来。

12月7日(20日),莫斯科开始了政治罢工。但这次罢工没能扩展到全国,它在彼得堡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就减少了起义胜利的机会。尼古拉铁路(现为十月铁路)仍然留在沙皇政府手中。这条线路上的运行没有中断,所以政府能够把近卫团从彼得堡调到莫斯科来镇压起义。

在莫斯科本市,卫戍部队已经动摇了。工人开始起义时多少还指望得到它们的支援。但革命者错过了时机,结果沙皇政府把卫戍部队的骚动镇压下去了。

12月9日(22日),莫斯科出现了第一批街垒。接着莫斯科许多街道都筑满了街垒。沙皇政府出动了火炮。它调来了超过起义者数倍的兵力。几千武装工人进行了九天英勇的斗争。沙皇政府只得从彼得堡、特维尔和西部边区调来了几个团,才把起义镇压了下去。各区的起义领导机关在战斗开始前夜不是已被破获,便是已被隔绝。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委员会也被破获了。武装发动变成了彼此没有联系的各个区的起义。各区失去了领导它们的中心,又没有全市共同的斗争计划,所以主要是局限于防御。正如列宁后来所指出的,这是莫斯科起义力量薄弱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这次起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起义在莫斯科的红色勃列斯尼亚区进行得特别顽强和激烈。红色勃列斯尼亚区是起义的主要堡垒和中心。这里集中了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精锐的战斗队。但是红色勃列斯尼亚区遭到了火与剑的镇压,淹没在血泊和炮击后的烈火之中了。莫斯科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起义不仅在莫斯科发生过。革命的起义还席卷了其他许多城市和地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莫托维里哈(现为皮尔姆)、诺沃罗西斯克、索尔莫沃、塞瓦斯托波尔和喀琅施塔得等城市,都爆发过武装起义。

俄国境内各被压迫民族也奋起进行了武装斗争。格鲁吉亚起义几乎席卷全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一带,即在戈尔洛夫卡、亚历山大罗夫斯克、鲁干斯克(现为伏罗希洛夫格勒),起义的规模很大。在拉脱维亚,斗争进行得很顽强。在芬兰,工人成立了赤卫队,并举行了起义。

但所有这些起义,也如莫斯科起义一样,都被沙皇政府用惨无人道的残暴手段镇压下去了。

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对十二月武装起义作了不同的评价。

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在武装起义以后对党提出责备,说"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孟什维克硬说起义是不必要的和有害的事情,说在革命中不用起义也可以·,说不用武装起义而用和平斗争手段就可以取得胜利。

历史背景

社会变迁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开明的沙皇,他于1861年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政策,开始了大改革时代,改革涵盖法律、地方政府与军事等,废除了农奴制度,让广大的农奴获得解放,却不幸於1881年3月1日遭反对势力人民意志派的党员炸死;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相对保守,他反对改革,施行俄国化,并以铁腕治国,国会与教会都伏应在他的独裁统治下,1894年因病去世,由其长子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正藉列强争战的动荡时代。

自彼得一世建立工业制度以来,到亚历山大二世施行改革后,俄国紧追西欧展开快速的工业化脚步,但社会的变迁却与西欧截然不同,俄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发展出具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遂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土扩张,俄罗斯帝国横跨了欧、亚、北美(后卖给美国),国境内包括了许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国文化有差异外,而且各民族之间也存在著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反对势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反对势力,可区分为自由派与社会主义派。自由派人士,分别於1903年组成了地方自治会,1904年成立了解放联盟,1905年成立了宪政民主党,具体要求实施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派人士,则分处於两个阵营,分别是1898年成立,沿袭自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以及1897年成立,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劳动党,皆主张以革命手段来诉求社会改革。

1904年秋天,自由派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庆祝自由派国会规章订定40周年,并藉此时机要求更多的政治改革与立宪。1904年11月30日,莫斯科市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以及完全的出版自由与宗教自由,而其他的城市与地方自治会,也陆续通过类似的决议或呼吁案。

尼古拉二世提出了许多措施以满足各方要求,包括任命自由派的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为内政部长,以接替被暗杀身亡的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1904年12月12日,沙皇发表一份诏书,包括同意扩大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的权力、为工业劳工建立保险制度、解放异族阶级、以及废止审查制度,意图向反对势力妥协,但关键的全国代议立法权仍未被纳入。

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加入意图瓜分清朝的列强行列,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等地与日本屡起争端,1904年日本因与俄国对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谈判未获回应,同年2月6日日本驱逐俄国的外交官员,2月8日日本对俄国开战,俄军虽有较日军先进的军备,却一直处於劣势,因此引起俄国军政的震撼与自信心受创,民间亦对沙皇的领导产生疑虑及不满。

革命开始

血腥星期日

1904年12月,位於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发生罢工,圣彼得堡各界认同罢工的民众不断增加,罢工人数攀升至八万人。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清早,东正教神职人员盖庞神父(又译作加邦神父葛朋神父),带领一个为数约三万人的工人组织到冬宫外广场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递交请愿书,以表达劳工阶层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遭受到的欺压,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与终止日俄战争,并期望不要有超时的工作与合理的待遇。

尼古拉二世从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当天不在冬宫,当时负责守护宫庭的武装士兵,列阵与示威群众对峙,而聚集的民众已渐渐增加到二十万人,大家手拿著圣像、沙皇图像,唱著圣诗与爱国歌曲,士兵后来对空鸣枪示警,不久之后便向群众射击,民众在惊慌中逃亡而争相推挤,盖庞神父也在混乱中身亡。官方宣称伤亡人数为96人死333人受伤,反对势力宣称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保守估计约1,000人伤亡。此一血腥镇压事件,引起公众的愤怒,俄国人民不再寄望沙皇,一连串大规模的罢工在各地发生。

族裔冲突

亚美尼亚-鞑靼战争高加索地区是俄国从19世纪加入的新领土,有多个民族定居在此,其中亚美尼亚族与阿塞拜疆族(当时称为鞑靼人)虽然比邻而居,却因宗教与文化差异而时有冲突。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之后不久,传出一名穆斯林遭到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党员杀害,引发两族的对立,於是在巴库发生大规模的族裔攻击事件,接著5月在纳希契凡、8月在舒沙、11月在占贾。

波兰独立要求以沙皇为共主的波兰会议王国,深受日俄战争带来的不景气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过10万波兰工人失业。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后不久,在波兰的工业重镇罗兹,工人以「打倒独裁!打倒战争!」为口号,进行大罢工,同一时间,在华沙与其他工业中心,陆续发生罢工、示威或游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兰社会主义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策动下,呼吁大规模罢工,波兰全境超过40万工人加入,持续了4个星期。当时示威民众同时要求改善工人环境,以及给波兰人更多的自治,2月开始波兰的大学生加入示威,后来甚至有中学与小学的学生加入,学生抗议俄国化并要求学习波兰语的权利。

沙俄政府向波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作出了让步,但部份示威民众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满,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华沙的一场游行中,沙俄警察开枪镇压,有30名工人被枪击。到6月中旬在罗兹,沙俄警察在其中一场示威游行中开枪杀死了约10名工人,6月20日至21日,死者出殡时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抗议游行,21日当天,游行群众与沙俄的哥萨克骑兵相遇,游行群众向骑兵投掷石块,哥萨克骑兵开枪还击,造成至少25人死亡,当天晚上愤怒的群众开始攻袭警察和巡兵,并杀死不愿投降者,遂演变成暴动,波兰历史称之为罗兹暴动事件。6月23日,沙皇签署了戒严令,俄国步兵军团进入发生动乱的城市,逮捕了部份滋事民众,当时的民族运动团体认为不敌军队而自制,动乱终在6月25日平复。

政府反应

面对国内的动荡,沙俄政府回应迅速,1905年1月18日,沙皇解去内政部长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的职务,委任亚历山大·布雷金接替。另一方面又任命组成一个调查委员会,令其调查圣彼得堡与邻近地区工人们不满原因;该委员会是由国会议员辛德洛夫斯基带领,成员有政府部门人员、国营工厂厂长、以及民营工厂老板,并邀请工人代表加入,但在社会主义人士抵制下,工人没有选出代表,社会主义人士更试图转移工人进行武装斗争,到2月20日调查委员会在从来没有开始运作情况而瓦解。

1905年2月17日,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所乘坐马车通过克里姆林宫时,遭社会革命党分支党员伊瓦·卡利亚耶夫近距离投掷硝酸甘油炸弹於车厢内,谢尔盖大公当场被炸死。2月17日(儒略历2月4日)当天,尼古拉二世决定同意作出新的让步,3月3日(儒略历2月18日)颁布《布雷金诏书》,准许成立谘政团体、包容各种宗教、开放语言自由、以及减少农民赎回农地的费用。

1905年5月24、25日,约300名来自各地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代表,齐聚在莫斯科召开了3场会议,会后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层级的议会;6月6日,尼古拉二世接见一名郡县议会代表,会后由谢尔盖·特鲁别茨可伊王子与费奥多罗夫代表沙皇回应,表示允许召集成立人民代表会议。

1905年10月,圣彼得堡苏维埃成立,诉求大规模的罢工、抗税与提领银行存款。

革命后期

国家杜马

1905年12月,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第一届国家杜马订於1906年3月进行选举,限25岁以上男性国民为合格选民,并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选票,给以不同的权重,例如地主就比农民与工人有较高的选票权重。

有多个参选的政党因应选举而组成或合法化,主要有自由派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宪政民主党、农民代表的劳动团体、另一少数自由派联盟10月17日联盟(又称十月党)、以及由地主组成的保守联盟等;最后当选共566人,主要有179名宪政民主党员、136名劳动团体党员、121名非俄国民族代表、18名社会民主劳动党员、17名十月党员。其他社会主义人士、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则主张抵制杜马选举。

基本法

1906年4月23日(儒略历4月10日),在国家杜马开始运作的前一天,沙俄政府颁布了帝国基本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沙皇为绝对的领袖,完整控制行政、外交政策、教堂事务以及军事武力,限定了国家杜马的政治位阶,国家杜马议员一半由选举产生,另一半由大臣会议指派,法律制定必须经由国家杜马与大臣会议核准,惟最终必须由沙皇核准才能生效,若国家杜马在休会期间,允许立法程序可由大臣会议转给沙皇核准,无需待国家杜马开议。

斯托雷平

1906年4月,大臣会议主席谢尔盖·维特被指派负责筹措近 9亿卢布的借款,用以重建俄国财政,大臣会议主席一职由伊万·戈列梅金接任,同年5月6日,再改由彼得·斯托雷平出任。

当时倡导革命的激进份子,发动多起的刺杀行动,多名警务人员与官员被杀,为能可以压制恐怖主义,斯托雷平导入一套新的司法制度,允许迅速逮捕和审判,1906至09年间,超过3,000名嫌疑犯被判有罪而遭绞刑。

斯托雷平主导新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更自由地成立公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从1906年10月开始,至1917年沙皇被推翻其间,俄国农村的面貌不断改变,农地持续私有化,农民可以世袭农地,原本零星的土地变成大面的农地,也因此大量提升了农业产出。

恐怖刺杀

1904至07年间,除了频繁的社会运动外,也是恐怖暗杀的高峰期,社会革命党格斗组织、波兰社会主义党格斗组织与布尔什维克格斗组,策动了多起针对大臣、公务员与警务人员的刺杀或抢劫案件。

刺杀身亡

遭刺杀身亡者中较著名的有:

肖像

姓名

身分

刺杀身亡日期

刺杀地点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西皮阿金

内政部长

1902年4月2日

圣彼德堡

尼古拉·莫杰斯托维奇·博格达诺维奇

乌法省长

1903年5月6日

乌法

尼可拉·博布里科夫

芬兰总督

1904年6月17日

赫尔辛基

维亚切斯拉夫·康士坦丁诺维奇·冯·普列韦

内政部长

1904年7月28日

圣彼德堡

艾里尔·朔依沙朗−朔依尼南

芬兰大法官

1905年2月6日

赫尔辛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

莫斯科总督

1905年2月17日

莫斯科

帕维尔·帕夫洛维奇·瓦洛夫

莫斯科市长

1905年6月28日

莫斯科

格雷戈里·帕夫洛维奇·博布里科夫

黑海舰队指挥官

1906年6月29日

自己家里

维特·萨哈罗夫

战争部长

1906年11月22日

萨拉托夫

阿列克谢·伊格纳季耶夫伯爵

大臣会议成员

1906年12月9日

特维尔

弗拉基米尔·劳尼替斯

圣彼德堡市长

1906年12月21日

圣彼德堡

各地运动

芬兰民主化

1905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期间,在沙俄附属国芬兰大公国,社会民主党组织了大规模罢工,由约翰·科克领导的第一代芬兰赤卫队成立,罢工期间在坦佩雷发表红色宣言,要求解散参议院、普选、政治自由、以及取消审查制度。

宪法专家们的领导人物,芬兰裔的利奥·梅彻林参与撰写了十月诏书,因此终止了芬兰大公国从1809年开始运作,由各国民等级代表组成的波尔渥国会,於1906年筹办芬兰议会,1907年举行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普选,选出了第一届议会议员。

爱沙尼亚独立运动

爱沙尼亚为沙俄在大北方战争取胜后,1721年从瑞典取得的土地之一,后成立了爱沙尼亚省,19世纪因抗衡俄国化政策,爱沙尼亚民族意识萌发。1905年1月,在血腥星期日发生后,爱沙尼亚人要求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普选以及国家主权,10月16日,沙俄军队在塔林的街上市场向集会开火,造成94死200伤。

十月诏书发布后,爱沙尼亚人表示支持,爱沙尼亚旗帜首次公开,亚安·托尼森藉机扩大爱沙尼亚人的权利,成立民族进步党,为第一个爱沙尼亚的政党;另一个更激进的政治组织,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工人联盟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成立。11月27日,民族进步党在塔林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800名代表分成温和派与激进派,温和派支持托尼森,而激进派则支持亚安·梯孟特,最后投票决议通过向沙俄要求实施政治自治、限制波罗的海德国人以及终止俄国化。

1905年12月,社会主义社团领导人物康斯坦丁·帕茨,在戒严中的塔林召集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引发工人在郊区抢劫或焚烧庄园房屋,共有160处庄园被洗劫一空,沙俄军队奉命前往镇压,328名爱沙尼亚人被当场枪毙或被捕后绞死。帕茨与梯孟特分别逃往国外,两人后来都因被控反叛罪而判处死刑。在第一届和后来的第二届国家杜马代表选举,爱沙尼亚民各选出5名代表派往议会。

历史评价

对於这一次革命事件,当时与后世名人学者的评论,多抱持正面评价,认为因有这一次革命事件,而让主张推翻沙皇帝国统治的社会主义人士,发现工人革命的可行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更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总体来说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众多评论中,最著名的是列宁,他称这一次革命为「总演习」,留下名言:

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当时清末文人梁启超,曾於血腥星期日发生后不久,发表《自由乎?死乎?》评论专文,文中引述「路透电」、「柏林电报」、「伦敦电」以及「连日各地电报」,详实说明事件发生与各地反应,文中评论:

改革事业,如转巨石於於危坠,非达其最终之目的地不止。

又综合引述各地电报,说明了当时欧洲各国的舆论情形:

全欧各国,殆无不以此事为一大事,诸报馆皆表同情於俄民,无一袒俄廷者。内中与俄同盟之法国激昂特甚。其报纸大率谓市民不持武器,为平和之要求,俄廷以强暴手段待之,实无理之甚云云。又某新闻纸谓俄太后俄皇为坡鳖那士德夫之傀儡,日被玩弄於股掌上,至今迷梦不醒,实属可怜。

比利时素表同情於俄,今次亦大加非难。其新闻纸多以俄皇此次之出奔,与一七九一年法王路易第十六之出奔相比较。比国人民,愤俄廷举动既极,本月二十三日晚,至有在俄国公使馆门前为示威运动以表敌意者。警官弹压,仅乃无事。

各国纷纷募义捐,以恤俄国被难之民。

各国中惟德国对於此事,视之稍冷淡。

文中最后称之为「俄国革命」,且说明当时他与他的同侪,无不关注此一事件的发展。

后来的苏联共产党领袖,当时布尔什维克重要人物列夫·托洛茨基,在流亡国外期间,於1939年所发表的《三种俄国革命观(1939年)》,文中一开始便说明:

1905年革命,不仅是1917年革命的『总演习』,而且是一种实验室,在其中造成了俄国政治生活内所有基本的派别,又反映出俄国马克思主义内部各种不同的倾向。

文中他称是次革命为「第一次革命」,并引述了列宁、史达林、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言行,以及他的想法,以阐明1905年的革命事件,如何影响社会主义领袖们的革命论述,认为因此产生了「不断革命」的理论:

俄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只有采取依靠农民支援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才是可以思议的。无产阶级专政将不可避免地不仅把民主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把社会主义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有力地推动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唯有西方无产阶级的胜利才能保障俄国免除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资料
  • 1. 杜马的解散和无产阶级的任务 .道客巴巴.2012-03-20[引用日期2013-02-18].

2013年6月2日星期日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

 

简介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April Theses)的报告。

主要内容

① 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② 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由全国的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③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 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预计到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因为当时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⑤ 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布尔什维克党党章

 

党章

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章(共产国际支部)(一九三四年一日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

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是苏联无产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党领导无产阶级、劳动农民和全体劳动群众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争取社会主义胜利而斗争。

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切机关,并保证顺利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党是以无产阶级的、自觉的、铁的纪律结合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党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它团结一致,意志统一,行动统一,不容许违反党纲、破坏党纪以及在党内组织派别集团。

党要求党员积极忘我地工作来实现党纲和党章、执行党和党机关的—切决议、保证党的队伍的统一、巩固苏联各民族的劳动者之间以及与全世界无产者之间的兄弟般的国际主义的关系。

布尔什维克党报体制的形成

布尔什维克党报体制的形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党报体制的形成,即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机关报体

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和斗争过程。具体划分

为五个阶段:(一)特殊时期的党报体制。(二)双重中央领导机关制约下的党报体制。(三)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机关报的党报体制的诞生。(四)巩固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机关报的党报体制。(五)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机关报的党报体制的暂时

中断和最终确立。

布尔什维克党中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指什么

列宁领导制定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这是马、恩去逝以后,国际工人运动中唯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这标明了布尔什维克是一个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式名称

布尔什维克党(Buershiweikedang)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俄共(布)、联共(布)的通称 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俄文Болъшевик的音译,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1912年1月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把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8 年3月该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该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该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双重名称,改称苏联共产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同义语。

二月革命后的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经济政治陷入混乱崩溃的困境。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当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17年3月12日晚上在塔夫利达宫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最初约有五十人,后来增加到两百人左右。大会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1864~1926年),副主席是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在执委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了多数,布尔什维克最初只有两名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后,俄国大多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1917年3月,全国共有555个苏维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国领导中心的作用。

苏维埃从一产生就以革命权力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它建立了军事委员会,负责维护革命成果;建立了粮食委员会,负责首都的粮食供应。1917年3月14日,苏维埃发布第一号命令,规定所有部队都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领导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督管辖本单位的武器。苏维埃的活动表明,它已是新生政权萌芽。

但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领袖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他们以苏维埃代表名义同资产阶级分子谈判,让他们出面组织政权。1917年3月15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全俄地方自治机关联合会主席李沃夫公爵(1861~1925年)出任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二月革命后改名为人民自由党)领袖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二月革命后改名为民族民主共和党)人古契柯夫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

这样,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甘居次要地位,成为辅助性政权。这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不能长久保持下去的,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

党的斗争

《四月提纲》

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急需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全党都期待列宁的到来。1917年4月16日夜晚,列宁从瑞士经过德国回到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首都的芬兰车站,热烈欢迎自己的领袖归来。列宁登上装甲车,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最后高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

第二天,列宁在党的会议上作了报告。1917年4月20日,《真理报》发表了列宁的报告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革命

攻打冬宫

攻打冬宫

后的俄国向何处去?

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工业产量比上一年下降了三分之二。财政混乱,债台高筑。债务总数达到490亿卢布,国家每年应付的债务利息几乎等同于战前的国家预算。最为严重的问题是饥荒。首都居民的面包分配量从每天一磅半减为四分之一磅,有时连这点面包也没有。列宁指出,全国已处于“大难临头”的困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七月流血事件使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从理论上指出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并亲自领导了彼得堡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攻打冬宫

攻打冬宫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布尔什维克党争议人物——约瑟夫·斯大林

在1917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两年中他表现得很积极,1922年成为党的总书记。这一职务使他在党的工作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列宁逝世后他在夺权斗争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布尔什维克党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有什么关系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详见扩展阅读』

布尔什维克党和 苏俄等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

苏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从此俄罗斯称苏俄,这一名称延续到1922年苏联成立。

苏联:1922年底,苏联成立,最初有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联邦组成,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到1991年,苏联解体。

布尔什维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分裂为两派,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少数派派即孟什维克。到1912年,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政党,正式名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俄共(布):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

联共(布):1925年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概念:苏俄、苏联、俄共(布)、布尔什维克、联共(布)

 

参考资料
  • 1.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3-05-10].

  • 2. 1903年7月30日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对立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