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简介资料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国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主要归咎于几十年的国家动乱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不利,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妥协或被镇压,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员常常把这场革命当作1917年革命的先驱。

详细介绍

1905年1月3日,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开始举行罢工。罢工的起因是厂里解雇了四名工人。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迅速扩大,彼得堡其他工厂也相继加入。这次罢工变成总罢工了。运动迅猛地发展起来。沙皇政府决定一开始就把运动镇压下去。

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1905年革命

早在1904年,即普梯洛夫工厂罢工以前,警察局已通过奸细加邦神父在工人中间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俄国工厂工人大会"。这个组织在彼得堡各区都设有自己的分会。当罢工开始时,加邦神父在他这个组织的会上提出了一个挑衅的计划:让全体工人在1月9日集合起来,举着教堂旗幡和沙皇画像,和平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陈述本身疾苦的请愿书。他说,沙皇一定会出来接见人民,倾听和满足人民的要求。加邦是为沙皇的保安局效劳,挑起枪杀工人的惨剧,把工人运动淹没于血泊中。但这个警察计划却反过来对着沙皇政府了。

请愿书在工人的集会上讨论过,并作了一些修改。布尔什维克也在这些集会上讲了话,不过他们没有明说自己是布尔什维克。由于他们的影响,在请愿书上加进了关于言论出版自由、工人结社自由、召集立宪会议来改变俄国国家制度、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政教分防、停止战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土地归农民等要求。

布尔什维克在这些会上发言时向工人指明,自由不是用向沙皇请愿的方法获得的,而要靠拿起武器去争取。布尔什维克警告工人会遭到枪击。但他们阻止不住往冬宫请愿的游行。很大一部分工人还相信沙皇会帮助他们。强有力的运动席卷了群众。

彼得堡工人在请愿书上写道:

"我们,彼得堡市的工人,偕同我们的妻室儿女和老弱父母,特来向皇上请求公道和保护。我们生活困苦,备受压迫,当牛做马,遭受着欺凌侮辱和非人的待遇……我们已再三忍耐,但是我们日甚一日地被推人困苦、无权和愚昧的深渊,暴政专横压制着我们……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我们已经到了与其让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继续下去还不如死去为好的可怕时刻……"

1905年1月9日清晨,工人们前往当时沙皇所在的冬宫。工人们带着全家--妻子、孩子和老人--去见沙皇。他们手无寸铁,只是抬着沙皇的画像,举着教堂旗幡,唱着祷告歌,上街的队伍总共有十四万多人。

尼古拉二世并没有和他们讲友爱。他下令枪杀手无寸铁的工人。这一天有1000多工人被沙皇军队打死,有两千多工人被打伤。彼得堡的街头染遍了工人的鲜血。

布尔什维克是和工人们同去了的。他们中有许多人被打死或被逮捕。布尔什维克当时就在染遍工人鲜血的街头向工人解释,谁是这一残酷暴行的祸首,应该怎样同他作斗争。

1月9日从此称为"流血星期日"。工人在1月9日得到了血的教训。工人对沙皇的信念在这天被枪毙了。他们懂得了,只有用斗争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1月9日傍晚,各工人区开始构筑街垒。工人们说:"沙皇揍了我们,那我们也要揍他!"

沙皇制造血腥暴行的可怕消息传遍了全国。全体工人阶级、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每一个城市里的工人都用罢工来抗议沙皇的暴行,并提出了政治要求。工人现在已是喊着"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上街了。在1月间,罢工人数达到很大的数字--44万。一个月内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超过了过去整整十年的罢工人数。工人运动上升到了极大的高度。

革命在俄国开始了。

1月9日以后,工人的革命斗争具有更加尖锐的政治性质。工人群众开始由经济罢工和支持性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游行示威,在某些地方甚至开始转到武装抵抗沙皇军队。在彼得堡、莫斯科、华沙、里加和巴库这些集中了大量工人的140大城市里,罢工进行得特别顽强和有组织。五金工人走在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前列。先进工人队伍用自己的罢工振奋了觉悟较低的阶层,发动了整个工人阶级去作斗争。社会民主党的影响迅速增长了。

五一游行示威在许多地方引起了群众与军警的冲突。在华沙,示威群众受到枪击而死伤者达数百人。华沙工人响应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号召,举行了总罢工以示抗议。罢工和游行示威在5月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全俄各地参加五月罢工的工人在二十万以上。巴库、洛兹、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都!卷入了总罢工。罢工工人和示威群众同沙皇军队冲突的事件日益增多。敖德萨、华沙、里加、洛兹和其他许多城市都曾发生过这样的冲突。

在波兰的大工业中心洛兹市,斗争进行得特别激烈。洛兹工人在市区的街道上构筑了几十座街垒,同沙皇军队进行了三天巷战(1905年6月22-24日)。在这里,武装发动与总罢工汇合起来了。列宁认为这些战斗是俄国工人的第一次武装发动。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工人的罢工是夏季罢工中特别出色的一次。这次罢工从1905年5月底开始一直坚持到8月初,几乎持续了两个半月。参加罢工的工人约有七万,其中许多是妇女。

这次罢工是布尔什维克北方委员会领导的。在城外的塔尔卡河畔,差不多每天都有几千工人举行集会。工人在这些大会上讨论了自己的需求。在工人大会上常有布尔什维克出来发言。为了镇压罢工,沙皇当局命令军队驱散工人,向工人开枪射击。几十个工人被打死,数百个工人受伤。城内宣布了戒严。但工人还是继续坚持,拒绝复工。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忍饥挨饿,但不屈服。只是到了极端疲惫的时候,工人才不得已去上工。罢工锻炼了工人。工人阶级在这次罢工中作出了勇敢、坚定、沉着和团结的榜样。在这次罢工中,伊万诺沃-活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受到了真正的政治教育。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在这次罢工期间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实际上是俄国最初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之一。

工人的政治罢工震撼了全国。农村也跟着城市发动起来了。从春天起就开

始了农民的骚动。一群一群的农民起来造地主的反,捣毁地主的田庄、糖厂和酒厂,焚烧地主的楼房和庄院。许多地方的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大批砍伐地主的林木,要求把地主土地转交给人民。农民把地主的粮食的其他食品夺来分给饥民。地主们惊惶万分,不得不逃往城市。沙皇政府调遣土兵和哥萨克去镇压农民起义。军队开枪射击农民,逮捕"祸首",拷打和折磨他们。但农民并不停止斗争。

在俄国中部、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高加索(特别是在格鲁吉亚),农民运动不断扩大。

社会民主党人深入农村。党中央发出了告农民书:《农民们,请听我们说》。特维尔、萨拉托夫、波尔塔瓦、切尔尼果夫、叶加特林诺斯拉夫、梯弗里斯和其他许省份的社会民主党委员会都发表了告农民书。社会民主党人在农村中开大会,成立农民小组,建立农民委员会。1905年夏天,许多地方发生了社会民主党人组织的农业工人罢工。

但这还只是农民斗争的开始。农民运动只扩展到85个县,即约近沙俄欧洲部分总县数的1/7。

工人和农民的运动以及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的多次失败,对军队发生了影响。沙皇制度的这个支柱动摇了。

1905年6月,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装甲舰上爆发了起义。该舰当时停泊在离正在举行工人总罢工的敖德萨不远的地方。起义的水兵惩治了他们切齿痛恨的军官,把装甲舰开到了敖德萨。"波将金"号装甲舰转到革命方面来了。

列宁对这次起义极为重视。他认为布尔什维克必须领导这一运动,使其能与工农群众和地方驻军的运动汇合起来。

沙皇派了一批军舰去镇压"波将金"号,但这些军舰上的水兵拒绝对自己的起义同伴射击。革命的红旗在"波将金"号装甲舰上飘扬了好几天。但布尔什维克党在1905年还不象后来在1917年那样是领导运动的唯一政党。当时在"波将金"号上有许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因此,虽然有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参加了起义,但起义还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和有充分经验的领导。一部分水兵在决定关头动摇了。黑海舰队中的其他军舰没有来响应这艘起义的装甲舰。革命的装甲舰因为缺乏煤炭和粮食,不得不开到罗马尼亚岸边,向罗马尼亚当局投降。

"波将金"号装甲舰的水兵起义最后失败了。后来落到沙皇政府手里的水兵被交付法庭审判,一部分被处死,一部分被流放服苦役。但起义这一事实本身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波将金"号装甲舰的起义是陆海军中第一个群众性的革命发动,是沙皇军队的很大一支部队第一次转到革命方面来。这次起义使工人和农民,特别是士兵群众和水兵群众自己更加认识、更加了解了陆海军必须与工人阶级联合、与人民联合的思想。

工人向群众性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的转变,农民运动的加强,人民与军警的武装冲突,以及黑海舰队中的起义,--这一切说明人民武装起义的条件正在成熟。这种情形使自由资产阶级不得不认真行动起来。它害怕革命,同时又用革命恐吓沙皇。它是想勾结沙皇反对革命,要沙皇"为人民"实行小小的改良以便"稳定"人心,分裂革命力量,借以防止"革命惨象"。自由派地主们说:"必须割点土地给农民,不然他们就会割死我们的。"自由资产阶级准备同沙皇分掌政权。列宁在当时谈到工人阶级的策略和自由资产阶级的策略时写道:"无产阶级在进行斗争,资产阶级在窃取政权。"

沙皇政府继续用残暴手段镇压工农,但它不能不明白,单用高压手段是对付不了革命的。因此,除高压手段外,它还采取了随机应变的政策。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奸细唆使俄国各族人民互相摧残,制造蹂躏犹太人的暴行,挑拨阿尔明尼亚人和鞑靼人互相残杀。另方面,它又答应召集缙绅会议或国家杜马之类的"代议机构",并委托大臣布里根拟定一种不让杜马拥有立法权的杜马法案。所有这些办法的采用,都是为了分裂革命力量,使人民中间的温和阶层脱离革命。

布尔什维克宣布抵制布里根杜马,决心拆穿这套嘲弄人民代表机关的把戏。

反之,孟什维克决定不拆杜马的台,而且认为必须去参加。

1905年秋,革命运动已遍及全国各地。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了。

9月19日,莫斯科开始了印刷工人的罢工。罢工浪潮扩展到彼得堡和其他许多城市。在莫斯科本市,印刷工人罢工得到了其他产业部门工人的支援而变成了政治总罢工。

10月初,莫斯科一喀山铁路线开始罢工。过了一天,整个莫斯科铁路枢纽站都罢了。罢工浪潮很快就席卷全国所有的铁路线。邮政局和电报局停止了工作。全俄各城市工人纷纷举行有成千成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并决定停止工作。一个个工厂,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地区,都相继卷人罢工。小职员、学生、知识分子(律师、工程师和医生)也加入了罢工工人的洪流。

十月政治罢工发展成了全俄罢工,几乎包括了全国所有的地区,直至最边远的地区,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工人,直至最落后阶层的工人。参加这次政治总罢工的,仅仅产业工人就约有一百万,人数相当多的铁路工人和邮电职员等等还未计算在内。国内全部生活陷于停顿。政府已经瘫痪了。

工人阶级领导了人民群众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群众性政治罢工的口号产生了应有的结果。

十月总罢工显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力量和声势,迫使吓得要死的沙皇颁布了10月17日宣言。1905年10月17日的宣言答应为人民施行"公民自由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人身的真正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答应召集立法杜马、吸收各阶级的居民来参加选举。

这样,布里根的谘议性杜马被革命力量扫除了。布尔什维克抵制布里根杜马的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1]

虽然如此,但10月17日宣言终究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是沙皇的诡计,是沙皇为了麻痹轻信者、赢得时间、聚集力量、然后打击革命所需要的一种喘息时机。沙皇政府口头上答应给予自由,实际上一点切实的东西也没有给。除了许诺之外,工人农民还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东西。10月21日实行了很小一部分政治犯的赦免,而不是群众期待的政治大赦。同时,政府为了拆散人民力量,组织过许多次蹂躏犹太人的血腥暴行,使成千累万的人牺牲了生命;而为了摧残革命势力,又成立了匪帮式的警察团体:"俄国人民同盟"和"米哈伊尔·阿尔汉格144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泛滥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01年--1916年)尔同盟"。在这两个团体中间起重大作用的是一些反动的地主、商人、神父和半刑事犯的流氓,所以人民称之为"黑帮"。黑帮分子在警察协助下,公开殴打和杀害先进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焚烧和射击群众大会和公民集会的场所。沙皇宣言产生的结果看来就是如此。

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评论沙皇宣言的歌谣:

"沙皇心发颤,颁布一宣言:

死者得自由,活人进牢监。"

布尔什维克向群众解释说,10月17日宣言是一个骗局。他们斥责政府在颁布宣言后的所作所为是挑衅。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拿起武器,准备武装起义。

工人更加努力地成立战斗队了。他们已经明白,政治总罢工争得的10月17日的第一个胜利,要求他们继续努力、继续斗争,去推翻沙皇制度。

列宁在评价10月17日宣言时,说它是力量对比暂时处于某种均势的瞬间,就是说,当时无产阶级和农民迫使沙皇发表了宣言,但还无力推翻沙皇制度,而沙皇制度已不能单用旧的手段维持统治,所以不得不在口头上许诺"公民自由"和"立法"杜马。

在十月政治罢工那些疾风暴雨的日子里,在同沙皇斗争的烈火中,工人群众的革命创造力创造了新的强大的武器--工人代表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各工厂代表组成的会议,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工人阶级群众性政治组织。1905年初次产生的苏维埃,是1917年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的雏形。苏维埃是表现人民创造精神的新的革命的形式。它纯粹是各革命阶层居民打破沙皇政府的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而创立起来的。它是人民奋起反对沙皇制度的自动性的表现。

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看作革命政权的萌芽。他们认为苏维埃的力量和作用完全取决于起义的力量和成功。

孟什维克不认为苏维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机关,也不认为它是起义机关。他们把苏维埃看作地方自治机关,如民主产生的城市自治机关之类。

1905年10月13日(26日),彼得堡所有的工厂进行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选举。当天夜间就举行了苏维埃的第一次会议。继彼得堡之后,莫斯科也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是俄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革命中心的苏维埃,是沙皇帝国首都的苏维埃,本应该在1905年革命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孟什维克的拙劣的领导,它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大家知道,当时列宁还不在彼得堡,还在国外。孟什维克趁列宁不在,钻进了彼得堡苏维埃,并夺得了领导权。在这样的条件下,赫卢斯塔列夫、托洛茨基、帕尔乌斯等孟什维克分子能扭转彼得堡苏维埃的方向去反对起义的政策,是毫不奇怪的。他们不是设法使士兵同苏维埃接近并使两者在共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反而要求把士兵撤出彼得堡。苏维埃不是把工人武装起来,使他们作好起义准备,而是裹足不前,反对准备起义。

莫斯科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在革命中完全起着不同的作用。莫斯科苏维埃从成立时起就执行了彻底革命的政策。莫斯科苏维埃是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努力,在莫斯科除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外,还成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莫斯科苏维埃成了武装起义的机关。

在1905年10-12月期间,许多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工人中心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当时还作了组织陆海军士兵代表苏维埃并把它们同工人代表苏维埃统一起来的尝试。有些地方还成立过工农代表苏维埃。

苏维埃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它们往往是自发产生,没有定型,成分上不固定,但它们的行动却象一个政权机关。苏维埃用夺取手段实现了出版自由,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号召人民拒绝向沙皇政府纳税。在个别场合,它们还没收沙皇政府的资金来满足革命的需要。

1905年10月和11月,群众革命斗争继续轰轰烈烈地发展着。工人的罢工仍在继续。

1905年秋,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规模很大。农民运动席卷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份。萨拉托夫、唐波夫、切尔尼果夫、梯弗里斯、库泰依斯和其他一些省份发生过真正的农民起义。但农民群众冲击的力量还是不足。农民运动还缺乏组织和领导。

在许多城市,如梯弗里斯、海参崴、塔什干、撒马尔汗、库尔斯克、苏胡姆、华沙、基辅、里加等,士兵中的骚动也更厉害了。在喀琅施塔得,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水兵中,都爆发了起义(1905年11月)。但这些起义由于彼此分散,都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

一些部队和军舰的起义,往往是由军官的虐待和伙食的恶劣(如所谓"豌豆暴动")等造成的。许多起义的水兵和士兵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必须推翻沙皇政府,必须坚决把武装斗争继续下去。起义的水兵和士兵太和气、太慈善,他们常常错误地把起义开始时逮捕的军官放掉,听了长官的诺言和劝告就平息下来。

革命已经发展到马上要举行武装起义了。布尔什维克号召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反对沙皇和地主,向群众说明武装起义已不可避免。布尔什维克不停地准备武装起义。在士兵和水兵中进行了革命工作,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军事组织。在许多城市中组织了工人战斗队,在战斗队员中进行了武器使用的训练。组织了在国外购置枪械并把它们秘密运回俄国的工作。参加组织枪械运输工作的有党内著名的工作人员。

1905年11月,列宁回到了俄国。在这些日子里,列宁避开沙皇的宪兵和特务,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的准备。他在布尔什维克的《新生活报》上发表的文章,成了对党的日常工作的指示。

在这期间,斯大林同志在南高加索进行了大量革命工作。斯大林同志揭露并狠批了孟什维克,指出他们是反对革命、反对武装起义。他坚决地准备带领工人去迎接同专制制度的决战。在沙皇宣言发表那天,斯大林同志在梯弗里斯群众大会上向工人说道:

"为了真正获得胜利,我们需要什么呢?为了这点,需要三件东西: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也还是武装。"

1905年12月,在芬兰的塔墨尔福斯召开了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形式上还同在一个社会民主党内,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党,各有自己单独的中央。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和斯大林第一次见面了。在此以前,他们互相用书信或通过其他同志来保持联系。

从塔墨尔福斯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必须指出的有两个决议:一个是关于恢复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两个党的党的统一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抵制第一届杜马即所谓维特杜马的问题。

由于这时莫斯科已经开始武装起义,代表会议按照列宁的意见赶忙结束了自己的工作,而代表们也就回到各地亲自参加起义去了。

但沙皇政府也没有睡觉。它也在作决战的准备。沙皇政府同日本媾和减轻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就转而对工人和农民实行进攻。沙皇政府在农民起义的许多省份宣布戒严,颁布了"就地正法"、"格杀勿论"的残暴命令,并下令逮捕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驱散工人代表苏维埃。

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和受他们领导并与广大工人群众紧相联系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决定立刻准备武装起义。12月5日(18日),莫斯科委员会通过决议:向苏维埃提议宣布政治总罢工,并在斗争进程中把它转变为起义。这个决议在许多工人群众大会上得到了拥护。莫斯科苏维埃考虑到工人阶级的意志,一致决定开始政治总罢工。

莫斯科无产阶级开始起义时已有自己的战斗组织,约有一千个战斗队员,其中半数以上是布尔什维克。莫斯科许多工厂也有战斗队。起义者方面总共约有两千战斗队员。工人指望卫戍部队保持中立,指望把一部分卫戍部队分化和争取过来。

12月7日(20日),莫斯科开始了政治罢工。但这次罢工没能扩展到全国,它在彼得堡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就减少了起义胜利的机会。尼古拉铁路(现为十月铁路)仍然留在沙皇政府手中。这条线路上的运行没有中断,所以政府能够把近卫团从彼得堡调到莫斯科来镇压起义。

在莫斯科本市,卫戍部队已经动摇了。工人开始起义时多少还指望得到它们的支援。但革命者错过了时机,结果沙皇政府把卫戍部队的骚动镇压下去了。

12月9日(22日),莫斯科出现了第一批街垒。接着莫斯科许多街道都筑满了街垒。沙皇政府出动了火炮。它调来了超过起义者数倍的兵力。几千武装工人进行了九天英勇的斗争。沙皇政府只得从彼得堡、特维尔和西部边区调来了几个团,才把起义镇压了下去。各区的起义领导机关在战斗开始前夜不是已被破获,便是已被隔绝。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委员会也被破获了。武装发动变成了彼此没有联系的各个区的起义。各区失去了领导它们的中心,又没有全市共同的斗争计划,所以主要是局限于防御。正如列宁后来所指出的,这是莫斯科起义力量薄弱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这次起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起义在莫斯科的红色勃列斯尼亚区进行得特别顽强和激烈。红色勃列斯尼亚区是起义的主要堡垒和中心。这里集中了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精锐的战斗队。但是红色勃列斯尼亚区遭到了火与剑的镇压,淹没在血泊和炮击后的烈火之中了。莫斯科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起义不仅在莫斯科发生过。革命的起义还席卷了其他许多城市和地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莫托维里哈(现为皮尔姆)、诺沃罗西斯克、索尔莫沃、塞瓦斯托波尔和喀琅施塔得等城市,都爆发过武装起义。

俄国境内各被压迫民族也奋起进行了武装斗争。格鲁吉亚起义几乎席卷全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一带,即在戈尔洛夫卡、亚历山大罗夫斯克、鲁干斯克(现为伏罗希洛夫格勒),起义的规模很大。在拉脱维亚,斗争进行得很顽强。在芬兰,工人成立了赤卫队,并举行了起义。

但所有这些起义,也如莫斯科起义一样,都被沙皇政府用惨无人道的残暴手段镇压下去了。

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对十二月武装起义作了不同的评价。

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在武装起义以后对党提出责备,说"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孟什维克硬说起义是不必要的和有害的事情,说在革命中不用起义也可以·,说不用武装起义而用和平斗争手段就可以取得胜利。

历史背景

社会变迁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开明的沙皇,他于1861年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政策,开始了大改革时代,改革涵盖法律、地方政府与军事等,废除了农奴制度,让广大的农奴获得解放,却不幸於1881年3月1日遭反对势力人民意志派的党员炸死;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相对保守,他反对改革,施行俄国化,并以铁腕治国,国会与教会都伏应在他的独裁统治下,1894年因病去世,由其长子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正藉列强争战的动荡时代。

自彼得一世建立工业制度以来,到亚历山大二世施行改革后,俄国紧追西欧展开快速的工业化脚步,但社会的变迁却与西欧截然不同,俄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发展出具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遂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土扩张,俄罗斯帝国横跨了欧、亚、北美(后卖给美国),国境内包括了许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国文化有差异外,而且各民族之间也存在著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反对势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反对势力,可区分为自由派与社会主义派。自由派人士,分别於1903年组成了地方自治会,1904年成立了解放联盟,1905年成立了宪政民主党,具体要求实施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派人士,则分处於两个阵营,分别是1898年成立,沿袭自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以及1897年成立,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劳动党,皆主张以革命手段来诉求社会改革。

1904年秋天,自由派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庆祝自由派国会规章订定40周年,并藉此时机要求更多的政治改革与立宪。1904年11月30日,莫斯科市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以及完全的出版自由与宗教自由,而其他的城市与地方自治会,也陆续通过类似的决议或呼吁案。

尼古拉二世提出了许多措施以满足各方要求,包括任命自由派的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为内政部长,以接替被暗杀身亡的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1904年12月12日,沙皇发表一份诏书,包括同意扩大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的权力、为工业劳工建立保险制度、解放异族阶级、以及废止审查制度,意图向反对势力妥协,但关键的全国代议立法权仍未被纳入。

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加入意图瓜分清朝的列强行列,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等地与日本屡起争端,1904年日本因与俄国对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谈判未获回应,同年2月6日日本驱逐俄国的外交官员,2月8日日本对俄国开战,俄军虽有较日军先进的军备,却一直处於劣势,因此引起俄国军政的震撼与自信心受创,民间亦对沙皇的领导产生疑虑及不满。

革命开始

血腥星期日

1904年12月,位於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发生罢工,圣彼得堡各界认同罢工的民众不断增加,罢工人数攀升至八万人。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清早,东正教神职人员盖庞神父(又译作加邦神父葛朋神父),带领一个为数约三万人的工人组织到冬宫外广场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递交请愿书,以表达劳工阶层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遭受到的欺压,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与终止日俄战争,并期望不要有超时的工作与合理的待遇。

尼古拉二世从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当天不在冬宫,当时负责守护宫庭的武装士兵,列阵与示威群众对峙,而聚集的民众已渐渐增加到二十万人,大家手拿著圣像、沙皇图像,唱著圣诗与爱国歌曲,士兵后来对空鸣枪示警,不久之后便向群众射击,民众在惊慌中逃亡而争相推挤,盖庞神父也在混乱中身亡。官方宣称伤亡人数为96人死333人受伤,反对势力宣称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保守估计约1,000人伤亡。此一血腥镇压事件,引起公众的愤怒,俄国人民不再寄望沙皇,一连串大规模的罢工在各地发生。

族裔冲突

亚美尼亚-鞑靼战争高加索地区是俄国从19世纪加入的新领土,有多个民族定居在此,其中亚美尼亚族与阿塞拜疆族(当时称为鞑靼人)虽然比邻而居,却因宗教与文化差异而时有冲突。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之后不久,传出一名穆斯林遭到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党员杀害,引发两族的对立,於是在巴库发生大规模的族裔攻击事件,接著5月在纳希契凡、8月在舒沙、11月在占贾。

波兰独立要求以沙皇为共主的波兰会议王国,深受日俄战争带来的不景气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过10万波兰工人失业。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后不久,在波兰的工业重镇罗兹,工人以「打倒独裁!打倒战争!」为口号,进行大罢工,同一时间,在华沙与其他工业中心,陆续发生罢工、示威或游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兰社会主义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策动下,呼吁大规模罢工,波兰全境超过40万工人加入,持续了4个星期。当时示威民众同时要求改善工人环境,以及给波兰人更多的自治,2月开始波兰的大学生加入示威,后来甚至有中学与小学的学生加入,学生抗议俄国化并要求学习波兰语的权利。

沙俄政府向波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作出了让步,但部份示威民众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满,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华沙的一场游行中,沙俄警察开枪镇压,有30名工人被枪击。到6月中旬在罗兹,沙俄警察在其中一场示威游行中开枪杀死了约10名工人,6月20日至21日,死者出殡时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抗议游行,21日当天,游行群众与沙俄的哥萨克骑兵相遇,游行群众向骑兵投掷石块,哥萨克骑兵开枪还击,造成至少25人死亡,当天晚上愤怒的群众开始攻袭警察和巡兵,并杀死不愿投降者,遂演变成暴动,波兰历史称之为罗兹暴动事件。6月23日,沙皇签署了戒严令,俄国步兵军团进入发生动乱的城市,逮捕了部份滋事民众,当时的民族运动团体认为不敌军队而自制,动乱终在6月25日平复。

政府反应

面对国内的动荡,沙俄政府回应迅速,1905年1月18日,沙皇解去内政部长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的职务,委任亚历山大·布雷金接替。另一方面又任命组成一个调查委员会,令其调查圣彼得堡与邻近地区工人们不满原因;该委员会是由国会议员辛德洛夫斯基带领,成员有政府部门人员、国营工厂厂长、以及民营工厂老板,并邀请工人代表加入,但在社会主义人士抵制下,工人没有选出代表,社会主义人士更试图转移工人进行武装斗争,到2月20日调查委员会在从来没有开始运作情况而瓦解。

1905年2月17日,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所乘坐马车通过克里姆林宫时,遭社会革命党分支党员伊瓦·卡利亚耶夫近距离投掷硝酸甘油炸弹於车厢内,谢尔盖大公当场被炸死。2月17日(儒略历2月4日)当天,尼古拉二世决定同意作出新的让步,3月3日(儒略历2月18日)颁布《布雷金诏书》,准许成立谘政团体、包容各种宗教、开放语言自由、以及减少农民赎回农地的费用。

1905年5月24、25日,约300名来自各地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代表,齐聚在莫斯科召开了3场会议,会后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层级的议会;6月6日,尼古拉二世接见一名郡县议会代表,会后由谢尔盖·特鲁别茨可伊王子与费奥多罗夫代表沙皇回应,表示允许召集成立人民代表会议。

1905年10月,圣彼得堡苏维埃成立,诉求大规模的罢工、抗税与提领银行存款。

革命后期

国家杜马

1905年12月,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第一届国家杜马订於1906年3月进行选举,限25岁以上男性国民为合格选民,并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选票,给以不同的权重,例如地主就比农民与工人有较高的选票权重。

有多个参选的政党因应选举而组成或合法化,主要有自由派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宪政民主党、农民代表的劳动团体、另一少数自由派联盟10月17日联盟(又称十月党)、以及由地主组成的保守联盟等;最后当选共566人,主要有179名宪政民主党员、136名劳动团体党员、121名非俄国民族代表、18名社会民主劳动党员、17名十月党员。其他社会主义人士、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则主张抵制杜马选举。

基本法

1906年4月23日(儒略历4月10日),在国家杜马开始运作的前一天,沙俄政府颁布了帝国基本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沙皇为绝对的领袖,完整控制行政、外交政策、教堂事务以及军事武力,限定了国家杜马的政治位阶,国家杜马议员一半由选举产生,另一半由大臣会议指派,法律制定必须经由国家杜马与大臣会议核准,惟最终必须由沙皇核准才能生效,若国家杜马在休会期间,允许立法程序可由大臣会议转给沙皇核准,无需待国家杜马开议。

斯托雷平

1906年4月,大臣会议主席谢尔盖·维特被指派负责筹措近 9亿卢布的借款,用以重建俄国财政,大臣会议主席一职由伊万·戈列梅金接任,同年5月6日,再改由彼得·斯托雷平出任。

当时倡导革命的激进份子,发动多起的刺杀行动,多名警务人员与官员被杀,为能可以压制恐怖主义,斯托雷平导入一套新的司法制度,允许迅速逮捕和审判,1906至09年间,超过3,000名嫌疑犯被判有罪而遭绞刑。

斯托雷平主导新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更自由地成立公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从1906年10月开始,至1917年沙皇被推翻其间,俄国农村的面貌不断改变,农地持续私有化,农民可以世袭农地,原本零星的土地变成大面的农地,也因此大量提升了农业产出。

恐怖刺杀

1904至07年间,除了频繁的社会运动外,也是恐怖暗杀的高峰期,社会革命党格斗组织、波兰社会主义党格斗组织与布尔什维克格斗组,策动了多起针对大臣、公务员与警务人员的刺杀或抢劫案件。

刺杀身亡

遭刺杀身亡者中较著名的有:

肖像

姓名

身分

刺杀身亡日期

刺杀地点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西皮阿金

内政部长

1902年4月2日

圣彼德堡

尼古拉·莫杰斯托维奇·博格达诺维奇

乌法省长

1903年5月6日

乌法

尼可拉·博布里科夫

芬兰总督

1904年6月17日

赫尔辛基

维亚切斯拉夫·康士坦丁诺维奇·冯·普列韦

内政部长

1904年7月28日

圣彼德堡

艾里尔·朔依沙朗−朔依尼南

芬兰大法官

1905年2月6日

赫尔辛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

莫斯科总督

1905年2月17日

莫斯科

帕维尔·帕夫洛维奇·瓦洛夫

莫斯科市长

1905年6月28日

莫斯科

格雷戈里·帕夫洛维奇·博布里科夫

黑海舰队指挥官

1906年6月29日

自己家里

维特·萨哈罗夫

战争部长

1906年11月22日

萨拉托夫

阿列克谢·伊格纳季耶夫伯爵

大臣会议成员

1906年12月9日

特维尔

弗拉基米尔·劳尼替斯

圣彼德堡市长

1906年12月21日

圣彼德堡

各地运动

芬兰民主化

1905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期间,在沙俄附属国芬兰大公国,社会民主党组织了大规模罢工,由约翰·科克领导的第一代芬兰赤卫队成立,罢工期间在坦佩雷发表红色宣言,要求解散参议院、普选、政治自由、以及取消审查制度。

宪法专家们的领导人物,芬兰裔的利奥·梅彻林参与撰写了十月诏书,因此终止了芬兰大公国从1809年开始运作,由各国民等级代表组成的波尔渥国会,於1906年筹办芬兰议会,1907年举行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普选,选出了第一届议会议员。

爱沙尼亚独立运动

爱沙尼亚为沙俄在大北方战争取胜后,1721年从瑞典取得的土地之一,后成立了爱沙尼亚省,19世纪因抗衡俄国化政策,爱沙尼亚民族意识萌发。1905年1月,在血腥星期日发生后,爱沙尼亚人要求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普选以及国家主权,10月16日,沙俄军队在塔林的街上市场向集会开火,造成94死200伤。

十月诏书发布后,爱沙尼亚人表示支持,爱沙尼亚旗帜首次公开,亚安·托尼森藉机扩大爱沙尼亚人的权利,成立民族进步党,为第一个爱沙尼亚的政党;另一个更激进的政治组织,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工人联盟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成立。11月27日,民族进步党在塔林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800名代表分成温和派与激进派,温和派支持托尼森,而激进派则支持亚安·梯孟特,最后投票决议通过向沙俄要求实施政治自治、限制波罗的海德国人以及终止俄国化。

1905年12月,社会主义社团领导人物康斯坦丁·帕茨,在戒严中的塔林召集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引发工人在郊区抢劫或焚烧庄园房屋,共有160处庄园被洗劫一空,沙俄军队奉命前往镇压,328名爱沙尼亚人被当场枪毙或被捕后绞死。帕茨与梯孟特分别逃往国外,两人后来都因被控反叛罪而判处死刑。在第一届和后来的第二届国家杜马代表选举,爱沙尼亚民各选出5名代表派往议会。

历史评价

对於这一次革命事件,当时与后世名人学者的评论,多抱持正面评价,认为因有这一次革命事件,而让主张推翻沙皇帝国统治的社会主义人士,发现工人革命的可行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更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总体来说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众多评论中,最著名的是列宁,他称这一次革命为「总演习」,留下名言:

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当时清末文人梁启超,曾於血腥星期日发生后不久,发表《自由乎?死乎?》评论专文,文中引述「路透电」、「柏林电报」、「伦敦电」以及「连日各地电报」,详实说明事件发生与各地反应,文中评论:

改革事业,如转巨石於於危坠,非达其最终之目的地不止。

又综合引述各地电报,说明了当时欧洲各国的舆论情形:

全欧各国,殆无不以此事为一大事,诸报馆皆表同情於俄民,无一袒俄廷者。内中与俄同盟之法国激昂特甚。其报纸大率谓市民不持武器,为平和之要求,俄廷以强暴手段待之,实无理之甚云云。又某新闻纸谓俄太后俄皇为坡鳖那士德夫之傀儡,日被玩弄於股掌上,至今迷梦不醒,实属可怜。

比利时素表同情於俄,今次亦大加非难。其新闻纸多以俄皇此次之出奔,与一七九一年法王路易第十六之出奔相比较。比国人民,愤俄廷举动既极,本月二十三日晚,至有在俄国公使馆门前为示威运动以表敌意者。警官弹压,仅乃无事。

各国纷纷募义捐,以恤俄国被难之民。

各国中惟德国对於此事,视之稍冷淡。

文中最后称之为「俄国革命」,且说明当时他与他的同侪,无不关注此一事件的发展。

后来的苏联共产党领袖,当时布尔什维克重要人物列夫·托洛茨基,在流亡国外期间,於1939年所发表的《三种俄国革命观(1939年)》,文中一开始便说明:

1905年革命,不仅是1917年革命的『总演习』,而且是一种实验室,在其中造成了俄国政治生活内所有基本的派别,又反映出俄国马克思主义内部各种不同的倾向。

文中他称是次革命为「第一次革命」,并引述了列宁、史达林、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言行,以及他的想法,以阐明1905年的革命事件,如何影响社会主义领袖们的革命论述,认为因此产生了「不断革命」的理论:

俄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只有采取依靠农民支援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才是可以思议的。无产阶级专政将不可避免地不仅把民主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把社会主义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有力地推动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唯有西方无产阶级的胜利才能保障俄国免除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资料
  • 1. 杜马的解散和无产阶级的任务 .道客巴巴.2012-03-20[引用日期2013-02-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