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星期二

日本人怎麼看憤青反日


對中國的"憤青"以及反日熱潮,日本人無法理解。日本記者曾問我:八國聯軍也侵略過中國,也幹了很多壞事,為什麼中國人不恨白人,偏偏只恨日本人?


這個問題讓我陷入沉思。是啊,鴉片戰爭讓中國轉衰,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八國聯軍掠奪了中國那麼多白銀,中國人為什麼最恨日本人?是日本入侵的時間離現代最近?是日本的人種與中國相同?是日本的戰爭手段最殘忍?是中國教科書裏日本侵略章節最多?坦率地説,我也在尋找答案。日本認為,中國的反日浪潮,是江澤民執政13年間以日本為仇的愛國主義教育使然,系統培養了中國年輕人的仇日情緒。他們認為,江澤民不喜歡日本,對日本有成見,總是揪著日本的歷史問題不放。1998年秋江訪問日本時,沒有在共同宣言上簽字,要繼續在歷史問題上與日本糾纏。這次訪日失敗加重了他對日本的偏見,從此中國的反日浪潮越演越烈。

他們還認為,中國的"知日派"受到壓制,在中國的對日政策方面發揮不出作用。前兩年,前《人民日報》評論員馬立誠有關中國應放棄歷史問題、著眼未來的"對日新思維"一文,引起中國網民強烈反彈,而日本右翼刊物則很是推崇。當時,該文最讓人關注的,不是馬氏觀點的一家之論,而是馬氏的《人民日報》背景,被疑是替中共新領導人放氣球。

胡溫政權沒有對日採用所謂的"新思維",讓日本失望。日本一些人指出,現在中國不是政府牽著民間意識走,而是民間情緒牽著政府走。今年4月中國反日浪潮洶湧時,政府派出來做學生工作的人物,並非深諳日本事務的外交人員,而是在外交領域多年從事法國事務的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日本還在玩味這種"奇怪"。
  
回到日本記者所提"中國人為什麼偏偏只恨日本人"的問題。我歸納了以下幾個因素:白人對中國侵略年代相對較遠,國人的仇恨記憶轉淡。八國聯軍的入侵,因國家眾多使得仇恨不好集中。美英利用庚子賠款在中國建學校、建醫院,緩解了一些國人的怨恨。
  
此外,有些仇恨日本的因素,根本説不清楚,它幾乎變成了一種基因,從上一代自然而然遺傳給了下一代。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剛剛六歲,看見報紙上登的日軍侵華罪行圖片,用炭水筆在圖片上打了很多叉,嘴裏高聲喊著:"打倒小日本!"。  


美國沒有拿下日本前,絕對沒有想到日本戰爭敗後竟然如此馴服。"二戰"中,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戰時情報局之托,寫成了《菊花與劍》的日本研究報告,她在全書第一句即開門見山:"日本是美國曾竭盡全力與之戰鬥過的最異特的外敵。" 

盛行武士道和"神風趕死隊"的日本,曾讓美國特別擔心他們的不馴服,但是當美國佔領軍進駐並統治日本後,美國完全沒有想到,日本從戰場上的誓死如歸轉眼變成了戰敗後的卑躬屈節,首相吉田茂對麥克.阿瑟,可謂言聽計從.事實上,日本歷史上遭受的第一個外侵事件,就是美國來的黑船,它不僅武力衝開了日本的門戶,也迫使日本走上了明治維新。日本人沒有因黑船事件對美國留下民族仇恨倒也罷了,可是日本人對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也不見記仇,那就奇怪了. 


這六十年間,當然不能説日本沒有一點反美國問題,沖繩居民對美國駐軍的抗議,石原慎太郎著書對美國説"不"諸如此類的事,也不斷出現,但畢竟都是零星和局部的,在日本形不成氣候.這很耐人尋味.如果你不曾在日本觀察他們的生活,你想象不出日本百姓的"崇美"程度,我感覺比中國人為甚.日本的另類異特也在這裡顯現.

民族優越感被視作一個民族發動對外戰爭的內在決定因素。在美國人面前,日本人沒有什麼民族優越感,然而在亞洲,日本的優越感至今仍然濃厚.儘管中國現在開始起飛,但日本只看到了中國國力的增強,而對中國國民的形象,仍然一直抱低視態度.日本對中國,兩眼裏流露出不同的光束,一束以懼,一束以鄙. 
  顯然,中國的崛起衝擊日本的利益。同時,中國的崛起也衝擊美國的利益.美日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中國,讓日本在有恃無恐的狀態下,在歷史評價\\領土爭端\\油氣田搶奪以及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頻頻刺激中國,讓中國民間與政府之間加深歧意.説到底,日本的一系列做法,還是沒把中國當成可以真正痛快教訓它的對手.


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中日關係還從來沒有惡化到如此程度,目前中日間的"政冷經熱",不過是關係惡化中的一种經濟依存而已,經濟上現在彼此還離不開,現在經濟上的競爭也越來越厲害,轉惡的一日也未嘗不會到來。請注意,即使中國"憤青"中出現一些反美或反某一國的現象,那也主要是因某個事件引發,其深遠度並不足以讓人憂慮。而對日本則完全不同,中國人的對日反感,不可否認已日益演變成一種民族仇恨,滲透到國民的血液裏而無法清除。即使中國政府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時不以日本侵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即使兩國在政治上再試圖修補,中國人的仇疙瘩,似乎沒有辦法解開.
  
近來,我越發經常地聽到國人"要教訓小日本"的感嘆,甚至這種感嘆也日益成為一種不分界別的群體情緒。從軍人、知識分子、白領、學生,甚至從台灣和香港記者口中,我都聽到過,"中日必有一戰"之見,這種觀點真的正在滾雪球嗎?

隨著日本政府批准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採石油天然氣之事,隨著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揚言,"到了對中國説不的時候",中日上空的烏雲會越來越密布,中國民間的感嘆也越來越強烈,"不把日本打趴下,它一定不會服氣"之論,呈現演變成一種民間共識之勢.如此一來,即使兩國政府有意識努力改善日益惡化的關係,中日之間的積怨恐怕也不是政治家能夠解決的。

日本在內政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讓中國人感覺,它業已表現出重走舞劍之路的趨勢.近期,便有權威文章分析,日本即將從軍事上進入"挑釁期".從步驟上看,日本一方面要修改和平憲法,另一方面日本重新武裝有可能獲得美國的"有限度支持",因為日本的武裝,第一可以遏制中國,第二可以防止和應對朝鮮半島發生危機,第三還可以堵截復蘇中的俄羅斯在遠東勢力的重新膨脹。不過,美國考慮到"均勢原則",仍會對日本留一手。歐盟各國基本上不會對此事介入過深,極有可能做順水人情,換些實際利益。俄羅斯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將不會極力阻止,無奈下不得不歸還北方四島.總體而言,日本重新恢復軍備將無太大國際阻力。
  
中國、韓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自然會對日本重新舞劍的企圖與做法反應激烈,但卻很難有效阻止。屆時,東亞地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程度的"地區軍備競賽"。
  不採用對日新思維,不是中國政府排斥對日新思維,而是中國民間不接納此種對日新思維,同時日本也不具備中國行使新思維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往更深一層思索,此種新思維對改善中日之間的根本矛盾又能起多大作用?即使中日之間不再計較歷史問題,領土、能源、爭雄這些嚴峻的現實問題就能妥善解決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