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星期二

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是指某些阶级或集团为了进行社会变革所采取的武装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这就是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般规律。

目录

一般规律
列宁论暴力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普遍规律——暴力革命
  2. 俄国暴力革命基本形式——武装起义
一般规律
列宁论暴力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普遍规律——暴力革命
  2. 俄国暴力革命基本形式——武装起义

展开

一般规律

  (一)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工具而出现的。在所谓和平时期,资产阶级凭借国家暴力机关,迫使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接受奴役。当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资产阶级总是首先动用全部国家暴力机器,残酷镇压革命运动。随着资产阶级日益走向没落和反动,在人民中愈加陷于孤立,也就愈要依靠反革命暴力来维持统治。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遭受沉重打击,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继续维持反动统治,空前扩大和加强它的军事官僚机构。这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争得自身解放,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消灭反革命的暴力,才能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二)资产阶级和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要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是痛苦的,不堪设想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决不会自动交出政权,总是要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拚死的反抗。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反动阶级自动放弃政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先例。相反,一切反动统治阶级在行将灭亡的时候,总是首先使用暴力。一般地说,一个剥削阶级推翻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是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不通过暴力革命更是不可能的。

  (三)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也证明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存在的72天是武装斗争的72天,而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正是革命暴力使用得不够,没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军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是经过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的,胜利之后,又经过三年国内战争,消灭了反革命武装叛乱,粹碎了14国武装干涉,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22年艰苦的革命战争才取得的。同样,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人民革命的胜利,无一不是暴力革命的胜利。

  根据列宁的说法,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即便和平的,也是以暴力基础的。巴黎公社的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推翻反动势力的暴力,才能够夺得政权。即便是和平方式,那也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当然,翻开世界历史,其实一些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未必是通过革命的,而是通过苏联解放后直接建立的,比如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这里不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后成立的政权,而是苏联红军赶跑占领的德军后直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

列宁论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普遍规律——暴力革命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1]。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列宁总结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最重要原理之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在资产阶级统治的漫漫长夜中,无产阶级在斗争初期,只是自发地起来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捣毁机器,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而没有也不可能找到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才由"自发"转变为"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的光辉思想。在法国1848-1851年革命后,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中,法国无产阶级充当了主力军,但胜利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当无产阶级6月再次举行起义,希望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时,资产阶级便运用手中的权力,采取武力残酷地镇压。马克思总结了血的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它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在一开始企图加以实现的时候就会成为罪行。"于是,响亮地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3]的战斗口号。这是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1851年革命经验所得出的极为重要的结论。1871年的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完全证明了马克思的结论是无比正确的。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建立政权的思想,总结了俄国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认为要完成这个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因为政权会使他们居于主人的地位,使他们能够排除走向自己伟大目的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必要的政治条件。

  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火星派时,又反证了如果革命党人不号召组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只能被断送而永远不会成功这一道理。他指出:"孟什维克新火星派的代表会议恰好犯了自由即解放派经常犯的错误,解放派空谈"立宪"会议,羞答答地闭着眼睛不看力量和政权仍然在沙皇手中的事实,忘记了要"立"出东西来,就需要有力量来立的道理……代表会议也忘记了,当政权还在沙皇手中的时候,任何代表的任何决定,都会和德国1848年革命史上有名的法兰克福议会的"决定"一样,成为无聊而可怜的空话"[4]。

  但是一切机会主义者总是千方百计阉割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的这个根本观点,鼓吹、贩卖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反对夺取政权,而把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斗争,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他们提出"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机会主义口号,鼓吹"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种谬论正如列宁所揭露的那样:"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5];这种谬论"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这些反动口号的要害就是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从不否认经济斗争,但决不能把经济斗争看作唯一的主要斗争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经济斗争可以起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为夺取政权准备条件。然而经济斗争只能暂时地表面地改变而不能永远地根本地改变无产阶级被奴役的状态,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所以,无产阶级绝不能把经济斗争当作目的,必须把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历史任务呢?列宁认为。唯一的途径是暴力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肯定暴力革命的必然性,颂扬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6]。在总结了法国1848-1851年的革命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后,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必须用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自己的解放。列宁在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猛烈抨击了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光辉思想的歪曲。根据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他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不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7]。

  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须依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特别是帝国主义时代,银行资本时代,大资本主义垄断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表明,无论在君主制的国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国家,由于要对无产阶级加强镇压,"国家机器"就大大加强起来,它的官吏机关和军事机关也就空前地扩大了"[8]。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强化军事官僚机器的目的是用来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事实证明,当无产阶级起来斗争时,资产阶级便用反革命暴力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正如列宁深刻指出的那样,"反动阶级总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发动内战,"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9]。因此,无产阶级如果不使用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消灭反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更谈不上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意义

  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的普遍真理。

  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公社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高度评价过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列宁指出:"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是"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10]。巴黎公社之所以只存在了72天就归于失败,恰恰在于对打碎旧的官僚军事国家机器的认识和决心不够。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却永放光芒。它的革命经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宝贵财富。

  巴黎公社起义46年以后,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英明领导下,坚持暴力革命,经过武装起义,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机器,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使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了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光明大道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32年以后,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长期艰苦卓绝武装斗争,终于粉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买办官僚的国家机器,在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又一伟大历史事件。

  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充分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那么,列宁的暴力革命学说则把革命理论变成了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劳动群众的革命实践,成为直接孕育社会主义丰硕之果的灿烂之花。

  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疯狂地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学说,极力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谬论纯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们为麻痹工人阶级的意志而散布的幻想,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

  事实上,资产阶级议会不过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虚伪装饰。无产阶级政党在"普选"中很难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即使获得了多数也丝毫不能改变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更谈不到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每当资产阶级在议会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时,他们就可以宣布选举无效,或者解散议会,或者直截了当地使用反革命暴力,把共产党一脚踢开,把革命人民淹没在血泊之中。历史不止一次地表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参加选举,参加议会,但从来没有一个共产党是通过议会民主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的。

  在对待资产阶级议会问题上列宁一贯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当我们的斗争还只在资产阶级制度范围内进行时,社会主义者,为劳动者摆脱剥削而斗争的战士,就应该利用资产阶级议会,把它作为讲坛,当作一个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的基地。现在,世界历史已把摧毁这个制度、推翻并镇压剥削者以及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来,如果再限于资产阶级议会和资产阶级民主,把这种民主粉饰为一般"民主",掩盖它的资产阶级本质,忘记了只要资本家所有制存在,普遍选举权就始终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武器,那就是卑鄙地背叛了无产阶级,投奔到它的阶级敌人--资产阶级方面去,成为变节分子和叛徒"[11]。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人们,议会斗争可以利用,但作用是有限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的一种斗争方式,绝不能用议会斗争代替暴力革命。因此,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进行艰苦的积聚革命力量的动员、组织工作,为武装起义准备条件,最后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俄国暴力革命基本形式——武装起义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它的革命尝试,在俄国变成了现实。那末,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能首先在俄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成功,这是由当时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沙俄封建专制式的帝国主义社会,为革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关于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本书第六章第一节中已作了介绍。这里着重强调的是,由于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世界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工人阶级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农民受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各少数民族受沙皇政府的野蛮统治,使工人、农民和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政府穷兵黩武,屡遭失败,损失惨重,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导致本来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激化。整个俄国社会,就象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就可燃起燎原之势。革命已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社会已成为革命即将喷发的火山。

  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的列宁主义路线,富有战斗力的革命武装力量和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俄国十月革命主观条件成功的经验。

  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核心。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多数派,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始终领导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壮大。1905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国家杜马中许多工人代表被沙俄政府逮捕、流放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党仍坚持在工人中间、部队里和军舰上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把反对战争(日俄战争)与号召革命相结合、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修正主义相结合。列宁曾高度评价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榜样"。1917年的"二月革命"成果被资产阶级篡夺后,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工人阶级实行白色恐怖,大肆搜捕党的干部,强行解散工人武装,捣毁《真理报》并下令逮捕列宁。但布尔什维克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更积极地在苏维埃职工会和旧军队中开展工作,积蓄、扩大革命力量,准备武装夺取政权。由于有这样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使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经受住了挫折并不断发展、壮大,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列宁主义路线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整个过程中,列宁根据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吸取了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领导制定了一条正确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点是:通过先城市乡村的武装起义道路夺取政权,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于1917年2月26-27日举行了武装起义(即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接着,又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进行了坚决斗争,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无产阶级武装力量是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主力军。为了武装夺取政权,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始终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和发展工人赤卫队,配备武器进行训练,实行军队编制,至十月革命前夕,全国已发展到20余万人;一方面争取旧军队和临时政府的军队转到革命方面来。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在1917年6月,成立了全俄军事局,统一领导所有武装力量。这样,就使党的武装力量不断强大,至1917年秋,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和西方、北方战线的士兵及全国大部分卫戍部队都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这就为十月革命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军事条件。

  巩固的工农联盟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俄国是封建专制的帝国主义国家,农民对革命的态度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因此,布尔什维克党在组织、动员工人阶级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发动工作。在革命纲领中反映农民的要求,维护农民的利益;在革命运动中动员农民开展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把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十月革命起义,不仅得到了广大工人、士兵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保证了十月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二)先城市后乡村的武装起义道路

  苏联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从城市武装起义并夺取胜利开始的,随后扩展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进而在全国取得胜利。这就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开创的先城市后乡村的武装起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个历史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发展。为了深刻认识这条道路的意义,有必要首先了解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1917年下半年,俄国以临时政府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发动武装起义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首义中给临时政府以毁灭性的打击,必须选择有利的起义地点。当时列宁分析起义的有利地点是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因为这两个城市是俄国最大的城市,集中了大批产业工人,而且布尔什维克已在当地驻军中做了大量工作。就阶级力量的对比而言,革命力量大于反革命力量。

  俄历10月25日(公历l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枪声打响了。彼得格勒位于涅瓦河河口地区,分布在河岸和河中岛屿上,靠数百座桥梁联接起来。因此控制涅瓦河上的重要桥梁,是夺取起义胜利的关键。当日上午,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占领了涅瓦河上的九座桥梁。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尼古拉夫桥,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革命水兵占领。

  下午,革命队伍开始了新的攻击,占领了中央电报局和中央通讯社;后又占领了邮政总局、电话总局、国家银行等要害部门;接着起义队伍又占领了预备国会的所在地玛丽娅宫,驱散了预备国会。下午5时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越过街垒,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最后巢穴--冬宫。盘据冬宫的政府官员与士官生拒不投降,"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果断地炮击冬宫,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发起冲击。到次日凌晨2时,战斗结束,逮捕了临时政府的内阁部长,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了。

  继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10月底到l1月初,莫斯科的无产阶级经过英勇的斗争,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随后,武装起义的潮流扩展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在俄国中部的农村,广大贫苦农民在当地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来,进行集会和串连,建立农民代表苏维埃和革命武装,夺取地主的土地,镇压地主、富农的反抗。他们的斗争,是对工人阶级的有力支持。由于工农斗争的配合,10月26日,俄国中部县城舒雅建立了以伏龙芝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夺取了政权。同一天,亚历山大洛夫和科浦洛夫两个县城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尼什涅诺夫哥罗德市,10月28日,赤卫队和革命士兵举行起义,相继占领了弹药库、邮电局和印刷厂,控制了全市的政权。接着,立即迫使尼什涅诺夫哥罗德省苏维埃改选,宣布全省政权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与此同时,全省各县、乡、村广大农民在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下,纷纷召开大会,通过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决议,用武力推翻本地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权。至1918年初,尼什涅诺夫哥罗德省大部地区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顿河地区,哥萨克首领发动叛乱,反对苏维埃政权。11月下旬,哥萨克首领卡列金率匪徒进攻,占领了罗斯托夫塔甘罗格等地区,并准备继续北犯莫斯科。哥萨克贫苦农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从前线复员归来的革命士兵团结起来,建立起了农民革命武装。11月25日人民委员会发表了致《哥萨克劳动者》宣言书,揭露了卡列金反动分子的反革命阴谋,强调哥萨克地区的一切土地归哥萨克贫苦农民所有,号召所有劳动者团结一致,打败卡列金反动派。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和组织下,1918年1月,广大哥萨克贫苦农民同革命部队一道,开始对卡列金匪帮发动进攻。塔甘罗格等城市的工人举行武装起义,配合了贫苦农民和革命部队的行动。2月,革命部队攻下了罗斯托夫。3月,顿河地区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此外,西伯利亚远东等农业落后地区,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中亚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少数民族的工人和农民的共同斗争下,于1917年底至1918年初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至此,当时俄国境内的主要城市和广大乡村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标志着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先城市后乡村的武装起义道路之所以能在俄国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这条道路符合俄国革命的实际。人们知道,俄国是封建专制式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主导着整个国民经济。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无疑,革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不只工人阶级,就是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为此,就必须首先动员、组织工人阶级起来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由于工业资本政治权力和工人阶级都集中于城市,因此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必须从城市首先开始。当时,被布尔什维克党决定首义的彼得格勒、莫斯科是俄国两个最大的城市,聚集着大批产业工人。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两个城市的工人和军队中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发动和组织工作,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从阶级力量对比看,革命力量已超过反革命力量。如在彼得格勒,包括工人赤卫队和卫戍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在内的革命武装力量已超过20万人,而临时政府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军校士官生和部分哥萨克部队,总共只有数万人,并且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又受到革命影响,不愿充当临时政府的炮灰,这就标志着城市武装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起义能一举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革命面临的首要任务,但由于俄国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农奴制残余比较严重,地主阶级在资产阶级支持下,统治着广大农村,农民占全国劳动人口的76%。农民既是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的对象,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这样一个国度里,革命如果不打倒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那么城市起义是很难成功的,即使成功也不会持久。因此,农村工作和农民运动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方面。在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就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的发动工作。早在1905年大革命高潮时期,就在农村中建立了"农民联合会"、"劳动党"等组织。十月革命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一成立,立即颁布了被农民称为"神圣的法令"的《土地法令》该法令作出了利于农民、维护农民利益的法律规定,深得农民拥护。这样,革命在城市起义成功后向农村发展时,广大农民积极投入推翻地主阶级,建立农村苏维埃的斗争,保证和促进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

  先城市后乡村武装起义道路是俄国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它不仅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当然,由于各国情况不同,这条道路并不是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唯一模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